喻 军
在某次画展上,见到一幅纯以白描勾勒的人物画,画的题目是“蔡元培与鲁迅”,作者韩硕。许是这两个特殊的名字并列一起的缘故,不由令我驻足画前,思绪联翩。后偶去绍兴,大雨中路过笔飞弄,这里正是蔡元培的故居。我前后左右瞻仰了一番,又感慨不已。
蔡元培,这是一个足以让人感到温暖和敬仰的名字。毛泽东誉其“人世楷模”。我想主要是基于其博大的胸怀、崇高的道德和古厚的为人。就先说说蔡元培和鲁迅的故事吧。
蔡元培当年留德归国后,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命为教育总长。他奉行“为事择人,不设冗员”的用人原则,务求引进一流人才。鲁迅其时“海归”数年,却职场不顺,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担任教员,却薪水微薄,“不足自养”。正当此彷徨之际,得到了蔡元培的邀请,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第一科科长,一干就是14年。后来,鲁迅去中山大学任教,因与顾颉刚产生矛盾,遂离职闲居广州。就在此时,得到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的邀请,聘任“特约撰述员”,月薪300大洋。在这一差事上,鲁迅又干了4年多。
另两位鼎鼎大名的人物陈独秀和梁漱溟,也曾得到蔡元培不拘一格、破除成规的提携和任用。
蔡元培开一派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风气。这位提倡“美育代宗教”的谦谦君子,到任之初即表明“校长是办教育、而非做官”的态度,着力清除学校原本近乎官衙的种种积弊。特别是他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睿智和气度,最为人所称道。
1916年12月26日上午,暂居北京、起床不久的陈独秀,发现有人坐在门外雪地里的凳子上,仔细一看,不禁大为惊讶,居然是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诚恳地向陈独秀表明聘其担任北大文科学长之意,这让陈独秀多少有些诚惶诚恐了,连忙表示自己没有大学文凭,恐难胜任。蔡元培笑着指了指桌上的《新青年》说:“有你这些思想,足可胜任。”陈独秀不再推辞了,还向蔡元培推荐了远在美国留学的胡适,蔡元培稍加斟酌后,委托陈独秀代他写封求贤信给胡适,并表示“文学教授、哲学教授”任其挑选。
自学成才的梁漱溟当时不过24岁,但对佛学有精深的研究。一次偶尔的机会,被蔡元培发现,遂邀梁漱溟来北大开设印度哲学课程。一身傲骨的梁漱溟在后来的文章中写道:“蔡先生器局大、识见远,为人所不及”。
总之,在那个年代,随着蔡元培把崭新的办学思想引入北大,并陆续聘请一大批学术精英,如章士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马寅初、李四光等来校执教,使各门类学科渐趋丰满、颓萎不振的学风为之改变,而自由的学术空气开始弥漫在北大校园。
除北大圈子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几位著名画家,亦曾得到蔡先生无私的奖掖和关怀。
林风眠,曾于法国留学,其时20岁左右,可谓一文不名。在一次于斯特拉斯堡举办的画展上,他的作品引起了正旅居法国的蔡元培的注意。他从这位年轻人的作品中看到了一种出众的艺术禀赋和潜质,不禁对林风眠大加赞赏。后来,甚至携夫人周养浩专程拜访林风眠,还馈赠了生活拮据的林风眠夫妇3000法郎。
徐悲鸿,1918年3月,经朋友引荐认识了蔡元培。其时蔡元培正在北大开设美术课程,并创办画法研究会。当他得知徐悲鸿对中西画法均有涉猎,且水平上乘,便立即聘其担任画法研究会导师,使23岁的徐悲鸿一下子成了中国高等学府最年轻的导师。
这位仁厚睿智的长者,总是以一颗滚烫的心,抚慰并提领所有需要他的人,而从不以有些人身份卑微或资历尚浅有所推脱。
他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一介书生之本色。严于自律、两袖清风(蔡先生生活简朴,晚年仍贷屋居住)。而与之共事或交往过的人,无不“如坐春风”(柳亚子)、“感同光风霁月”(冯友兰),且“无论遇达官贵人或引车卖浆之流,态度如一”(蒋梦麟)。
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当年“学术至上、唯才是举”的北大。抚今追昔,不由感慨:“先生登高化云去,独留明月照尘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