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更生
最近,有机会听到几张昔日上海各种摊贩叫卖的老唱片,表演者均为老辈滑稽名家。这不由得勾起我对当年街头小吃的怀念之情。
“臭格……”可算得当年响彻春申街头最讲诚信的美食“市声”了。它是专卖油氽(炸)臭豆腐干的口头广告。据说,这种“臭”名昭著的小吃始于晚清,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众多食摊。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欢迎,已成了本帮食府的招牌小吃。然而,那时候的油炸臭豆腐干是登不上饭店之席的,而是由摊贩挑着炉子油锅穿街走巷,一边大声吆喝“臭格”,一边现氽(炸)现卖的。上海的油氽(炸)臭豆腐干,色泽金黄,外脆内嫩,外蘸红通通的“辣糊”,催人涎下。别看它臭味袭人,但入口便香,其味不可名状。故而博得了“闻闻臭,吃吃香”之誉。笔者少时曾经掩鼻初尝,后来居然成了一位嗜食不弃的“逐‘臭’之夫”。记得小时候还猜过一条洋溢着谐音野趣的民间谜语:谜面即是上海的油氽(炸)臭豆腐干,要求打三个古人的名字,谜底是:“文丑”(谐音“闻臭”)、“黄盖”(指金黄色的外层)、“李白”(谐音“里白”),描摹了上海油炸臭干的独一份“色”、“臭”、“味”形象,可谓异想天开。
上海的臭豆腐干讲究“臭卤”正宗,一般由笋头、苋菜秆、咸菜卤等加盐水浸泡,静置一年以上,俟其发酵腐霉后,产生出奇异臭味始成。再将用嫩豆腐压成的豆干,放入“臭卤”浸泡数小时后取出洗净拭干待煎。烹时下油锅氽至色呈金黄,外刚内柔,风味独特。闻上去臭噱噱,吃起来却香喷喷,堪称一道风味奇特的小吃。
还有一种以歌谣式叫卖的小吃“生炒热白果”,是旧时上海孩子们喜食之物。但见卖者挑一担子,前担置火炉、铁锅,后担放置生熟白果,熟的放在保温的棉袋内。小贩一边用沪语高声道:“生炒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一分洋钿(即钱)买×颗。”一边用锅铲在铁锅内翻炒碎瓷碗片弄出响声,以招徕顾客前来,然后再现炒现卖。笔者儿时经常光顾这种小摊,摊主卖白果时不忘叮嘱:“弟弟,最多只好吃7颗,多吃要吃坏肚皮的。”现在想想,那时的民风淳朴,即使小贩还蛮讲职业道德的。走街串巷叫卖的小吃中,另有一种以蚕豆为食材的“焐酥豆”也是孩子和老人们的最爱,小贩常提着盖有棉层保温的木桶,高声叫卖:“焐(音乌)酥豆唉——”。听到这种吆喝后,弄堂里的孩子或老人会围住木桶,纷纷掏钱购买,三分钱一小包,五分钱一小包,卖者纸包的豆上撒上五香粉、甘草粉并插上一根牙签交给买者。这种香糯美味的“焐酥豆”与上述的“生炒热白果”小吃,早已绝迹多年。为了让我一圆儿时街巷小吃之梦,老妻曾购来生白果,用刀剪铗一小洞,放入微波炉转两三分钟,取出剥食,当年的“香是香来糯是糯”,已无法复制,只能聊胜于无地过一过馋瘾而已。至于而今思来仍馋涎欲滴的“焐酥豆”,可惜不谙烹煮之法,炮制乏门,权且留在美好的记忆中吧。
十日谈
风味小吃连连看
明日介绍品种繁多的成都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