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靓瑜(本刊巴黎特约评论员)
● 编者按
6月19日至22日在瑞士举办的2014巴塞尔艺博会展现了当今艺术界和收藏圈的最新动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行为艺术的活跃。相比往年,今年行为艺术尽管引起了不少关注,但更多还是叫好不叫座,因为质疑声也同时存在:行为艺术作品该如何消费?
行为艺术作品热议 收藏样式更趋多元
即便是知名美术馆和艺术展上,行为艺术的“身影”总是比较少见,人们往往更加倾向于将其放入街头艺术的范畴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行为艺术对环境要求较高,往往需要环境来参与,才能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室内展厅未必合适;另一方面则是来自观众的接受度比起其他艺术形式相对来得低,因为行为艺术有不少题材都显得并不怎么赏心悦目,总是和裸体、血腥沾边,让人不想看,也不敢看。
尽管如此,在今年的巴塞尔艺博会上,行为艺术作品却是大放异彩,策展人是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和克劳斯·贝森巴哈所策划的“14间房间”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博物馆级别的行为艺术展,在这个环节中包含了14间行为艺术作品,其中不乏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达明·赫斯特、小野洋子等行为艺术大师的作品。为了保证作品的独立性,每件作品都有一个隐藏在门背后的独立空间,这等规模在室内行为艺术展中也是比较少见的。尽管行为艺术一直不被当做主流的艺术形态,尤其是对于收藏家而言,更是鲜有收藏的类别,但在今年的艺博会上,收藏家们却热情高涨,据说现场有不少作品成为了私人收藏,这其中尽管有“大师效应”的影响,但也能看出人们对行为艺术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了。
如何买卖能否消费 感兴趣却无从下手
能够受到欢迎,对于行为艺术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担忧和质疑也无法忽视。众所周知,行为艺术是一门观念艺术,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艺术形式,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多变,4项基本元素缺一不可,那就是时间、地点、行为者以及与观众的交流。这种形式不是油画或雕塑,实在很难把它们原封不动地“收藏”起来。这次艺博会上,来自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权力领地,瀑布》(Places of Power, Waterfall, 2013)被纽约一家画廊售出,也是以照片的形式进行出售的,尽管一张照片就能卖到8万欧元,但这样却不能算是真正将这件作品收藏了。
泰特博物馆行为艺术部门策展人凯瑟琳·伍德就直言不讳地说:“这几乎是一种赞助,而非消费。”行为艺术的创意或许可以保留,但4个基本元素几乎无法被照搬回家,因此对行为艺术的收藏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更接近于是对艺术家创作的一种支持。也许有一部分收藏家愿意为行为艺术作品买单,但同意行为艺术能被消费的相信还是少数。毕竟,行为艺术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观众能在那个特定现场得到收获,在展示过程中与观众产生的互动和共鸣该如何收藏?尽管我们可以看到行为艺术在今年巴塞尔艺博会上的突出表现,但从收藏角度来看,行为艺术始终是一种艺术激情,实在不是一笔划算的投资。
有人捧场有人奚落 行为背后应有深意
尽管行为艺术还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但它对当今艺术形式以及人的意识的冲击让它始终保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除却特殊形式难以记载和收藏,至今为止它受到的最大争议还是其表现手段和内容本身。这一点无论是早期还是如今,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行为艺术都有的“通病”,这甚至也是当代艺术的“坏毛病”,那就是内容的血腥暴力以及理念的走偏锋。尽管大众能够接受的行为作品也不少,尤其在欧美国家,走在街头可能就会看到一个“铜像”突然动了,但同样为数不少的令人看了不悦的作品更是“臭名昭著”,这已经让人无法将其归因到人们的偏见之类了,要想受到观众更多地理解和接纳,还是需要更多“正三观”的东西。
行为艺术的行为背后,不仅要有深意,更要让观众能够理解,不然就不是艺术,而是胡闹,甚至“发神经”了。那些经典的作品往往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面对当今的观众,一味去走老路子,以为观众还会接受那些刺激的、恶心的东西就大错特错了。尽管目前行为艺术是有人大力捧场,有人无情奚落,但这两种态度无疑都是对行为艺术自省的最佳动力。“行为”之前,多思考一下你究竟想表达什么、观众想要看什么,才是行为艺术应有的责任。 (本刊7月1日法国巴黎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