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手法转向离柜途径
● 案例一
6月23日11时,一女子拿着面额30万元尚未到期的3年期存单,到农行金山枫泾支行支取并转入银行卡。客户经理询问其取款用途,并提醒:如提前支取将会损失利息2.6万元。该女子称为了买房,要求同时办理网银。奇怪的是,买房款项一般不会通过网银转账。但这名女子却一边接听手机,一边坚持办理。支行长了解情况后,马上通知派出所及客户家属来网点。原来,前一天中午,客户接到来电,称其在招商银行的信用卡透支2.6万元,涉及贩毒,要求其将所有资金转移至安全账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解释,糊涂女子才终于明白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
● 案例二
中国银行浦东分行一高级客户经理日前接到客户F公司首席财务官电话,告知遭遇重大跨国诈骗,不法分子假冒集团总裁名义发送邮件,指令其欧洲一家关联公司将99.6万欧元的款项汇往中行温州分行下辖某机构。客户经理马上联系F公司开户行,并告知收款行勿对该笔款项进行入账操作。同时建议F公司要求汇款行立即发送SWIFT退款指令,阻截受骗款项入账。最终,被骗款项从原路退回。
● 案例三
一位客户到建行鲁班路支行自助银行办理无卡无折存款。因网络原因,当时存入的5000元现金只有2900元入账,于是前往柜台询问原因。经柜员查询该卡当日的确只有2900元入账,同时发现该账户明细可疑。原来,客户接到自称为中国电信工作人员的来电,说检察院发现其办理的50兆家用宽带在网上架设赌博平台,已被立案调查。据已到案的两名犯罪嫌疑人供述,已将23.7万元转账至其账户,要求客户将该笔资金转入指定账户冻结并接受调查。截至当天,客户已先后转账近5万元。经过多次劝说提醒,客户当即报警并停止了原先准备继续转出18余万元资金的自助操作。
搭建账户快速冻结平台
上海银监局今年与公安部门积极协作,继续推动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成效显著。据统计,上半年上海银行业营业网点已成功防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共345起,挽回群众资金损失2451.1万元。
然而,随着银行工作人员落实“四问一告知”“四核实”,柜面对电信网络诈骗防阻力度持续加强,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法也开始翻新。
上海银监部门总结出3个特点:一是转账方式从柜面逐步转向网上银行、自助机具、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离柜途径,给客户资金安全和银行堵截带来更大困难;二是诈骗内容从冒充亲友、欠费欠税、中奖咨询等向理财、网购、养老补贴等转变;三是诈骗方式从计算机轮候录音拨号向接听者精准施骗转变。
为积极应对这些变化,上海银监局会同沪上各银行持续探索推出网银转账防骗提示、限制无序开卡、涉骗“灰名单”预警、新业务推出安全风险评估等源头防骗措施,指导辖内银行深入持久地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普及防范新举措。同时,各商业银行也积极行动,在坚持“四问一告知”“四核实”等防阻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新的防骗措施:如在网银等离柜业务中,增加用户界面防诈骗提醒功能;向遭受电信诈骗的个人客户提供账户紧急止付服务。
目前,中国银行网银转账已增加“动态口令+手机验证码”双重防范功能,在发手机验证码的同时进行防骗风险提示;许多银行持续利用网点的门楣、LED宣传栏、网点视频屏幕等植入电信防骗信息,全方位提高客户防范意识。
上海银监局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推进银警合作,组织银行深入社区介绍经典案例,普及防范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防范电信诈骗的能力;推进同一客户借记卡开卡数量设限工作,遏制借记卡交易市场的蔓延;尝试建立跨行合作机制,利用银警“点对点”系统推动信息共享,搭建电信诈骗涉案账户快速冻结平台;加强网银账户资金流向监控。
本报记者 谈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