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我的名字,也看过我的画,但对我作品的了解并不全面,所以萌生了开一次大展的想法,让关心艺术的人,来了解我的创作历程及创造出的语汇和符号是如何演变的。
我从心底里觉得,很多中国观众的审美有偏差,我想通过这次画展来与大家探讨,真正的艺术是什么。
审美标准大错特错
艺术一定要面向未来,画面一定要超出常人的想像;艺术是绝对不能表现已经有过的美,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个人语汇,并创造出新的形式。艺术:“艺”在前,“术”在后。“艺”指的是意想不到的美;“术”指的就是技术。艺术,就是用技术来表现不一样的美。如果是意想得到的画面,都属于工艺品。
中国近现代的一批所谓大师,他们的作品大多都是模仿前人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有的把宋元山水画的一角放放大,动辄就卖几千万。我很疑惑,画家本人的情感从何而来,对买家来说,又是什么打动了他。如果我们社会的审美标准出了偏差,什么都会偏差,导致整个社会缺乏创造力。一味地追捧模仿,我们的艺术就会把大众引向歧途,唯有正确的审美才能引导人类不断地进步。
现在的一些拍卖品,画面大多雷同。如果把名字遮掉,你能分得清楚哪张是谁画的吗?没有个性的作品就是工艺品!工艺品:“工”在前,“艺”在后。把工艺品当艺术品卖,工艺美术师也称自己是艺术家,这是欺骗行为。
大师的名字无法抹去
大师的作品,都创造出个人鲜明的风格和语言,毕加索也好,马蒂斯也好,都有自己极其鲜明的风格和符号。而且他们的作品都充满了美的想象,令人愉悦,激活了人类的创造力,所以他们才配得上“伟大”。
我们这里一些所谓“大师”有个性吗?声称自己师古、摹古,永远想把自己的情感去接近古人的情感,结果出来的画作一件件都是没有灵魂的。
所以,第一个创造出有个性美的人,他就是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学他的人最多只能称为工艺师。模仿别人的风格为什么还会受人尊敬?好笑的是,这些画家谈到艺术时,却也承认艺术要有个性。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山头早就有了,还想要照着黄山的样子,再造一座黄山?造成了,又有什么价值?
伟大的画家的标准是什么?他们对绘画史必须是有巨大贡献的,把他抹去,绘画史是会断档的,毕加索能抹去吗?抹不去的名字才是大师,其他都是工艺师。工艺师的工钱是能计算出来的,而艺术才是无价的。
时代怎么视而不见?
我真不理解,每天在现代都市里开着豪车、住着洋房、用着手机的画家,怎么还在执着地画着“竹林七贤图”?一会儿去伦敦一会儿去巴黎,还在画松树,感情由何而来?沉醉在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中,对山石仕女怎么会来电?穿着洋装,怎么还在画钟馗和老子?
我想不通,有人能够如此脱离生活地画画,感情从何而来?唯一的可能就是感情造假。
现在的城市千变万化,你怎么还能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你与这个时代无关,你怎么去打动这个时代的人,你不打动这个时代的人,你创造这些东西又是为了什么?我是大城市孕育出来的艺术家,我爱这个时代的一切,我的创作是想和这个城市、这个时代合拍。
如果我们的社会热衷于追捧摹仿作品,而漠视甚至鄙视真正有创造力的艺术,怎么会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