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的时代开始,心血来潮时,随口吟两句符合现在心情的诗句,就是人们的普遍爱好。“诗者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社交网络兴起后,不少文艺青年喜欢拿古人诗句“晒心情”。说到爱情方面,像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固然忠贞不屈,却都已经过了时,最近被“晒”得最多的一句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也许是显得冷峻清高,符合现代单身贵族的审美,然而我每次看到它,都忍不住要上前纠正:这句话本应写作“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一人心”与“一心人”,看似差之毫厘,实则谬以千里。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出处,是一首叫做《白头吟》的乐府古诗。这首诗通常被认为是汉代的卓文君所作,据《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要纳茂陵女子为妾,“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其实就是一首“分手诗”。《西京杂记》收录逸闻趣事,小道消息,可信度不高。据后人考证,这首诗属于汉代的“街陌谣讴”,也就是民间流行歌曲,《乐府诗集》将其列为古辞,并不说作者。不过,人们都爱听八卦,喜欢“有故事”的东西,这首诗搭上这个故事,更合了后世文人的口味,因而广为流传。
要说它最近突然再度走红,也许是托了一些网络小说的福,但引用中,不知为何却又改作了“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不少人还将其改编入了歌词,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隋唐英雄》片尾曲就唱成“愿得一人心,不离不弃直到头发白”。这首诗在流传中确有不同的版本,现代学者逯钦立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对此进行了勘校,注明个别字的出入,但偏偏这一句,各本都一致为“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从原诗来看,前文有“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两意”显然是与这里的“一心”相对的。李白所作的《白头吟》中,有“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的句子,这里的两草一心,也是对原作中“一心人”的呼应。
从意思来看,所谓“一心人”就是一心一意之人,是与自己同心、“君心似我心”的人。而“一人心”,不过是一个人的心,这颗心有可能是花的,是“等闲变却”的。故事中说卓文君十七而寡,遇到风流多才的司马相如,不惜抛弃一切与之私奔,到了成都以后,甚至放下千金身段当垆沽酒,帮他谋生计。付出这么多,倘若司马相如名利双收之后就喜新厌旧,转眼爱上别人,那卓文君写这首分手诗,必然愤懑不平。人还是那个人,心已经变了。如果是“愿得一人心”,那这个人还是司马相如,这颗心却已无当年弹凤求凰之意,又何谈白头不分离?卓文君不应是在唤他回心转意,那样就低了,就自轻自贱了。“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己去难重回”。卓文君应是在大胆追求新爱,就如当年夜奔一样,“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有两意”的司马相如已经没那个机会了。
我想,“一人心”与“一心人”的区别在于,“一心人”是经历了失败的感情后,已对前一个三心两意的人失望,想要换一个人重新开始。但你不知道他是谁,什么时候会出现,只是在等待,这种等待比较理想主义,是没有目标和时限的,有可能会一辈子都等不到。而“一人心”更接近少女初恋情怀,这里的“一人”是一个特定的人,是确实存在的,你喜欢他,但他是不是喜欢你,心在不在你身上不知道。也许是“一人心”比“一心人”更易得,才有了这样的改动。然而,奉劝喜欢这些美好句子的痴情男女们,不要只是没头脑地跟风引用,说话之前,先得好好考虑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