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立秋,眼下天气炎热、空气湿度高、紫外线辐射强,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像在蒸桑拿,人的情绪波动幅度也开始增大。吃不下、睡不好、心情烦躁,经常为一些小事与同事、家人闹矛盾等等,许多市民的情绪开始容易走入“灰色地带”,动不动就发火或者自己生闷气。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陈圣祺主任医师表示,这种现象其实是“情绪中暑”了。他提醒,如果市民一周出现3次以上相关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并影响到了社会功能则需及时就医。
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当气温突然相差3℃以上,部分人群会出现体温调节失常,这就是情绪中暑的内在原因之一。陈圣祺院长介绍,除了本身自我调节功能差之外,人们还会受到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使人体抗压能力变差,更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诱发情绪中暑。此外,高温也并非情绪中暑的唯一诱因,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家庭、事业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等都是导致人们情绪不稳定的“帮手”。然而,即使出现了以上症状,人们往往认为忍忍就会过去了,但陈圣祺提醒,如果市民一周3次以上相关症状,并持续了一个月以上,同时影响到了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则需及时就医,否则将会带来更大的伤害。但也无需过度担心,一些市民出现的症状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如果一直耿耿于怀反而会引发预期性焦虑,没病也变得“有病”了。
陈圣祺建议,如果症状不频繁、程度较轻,可适当在饮食方面进行调节。增加清热下火的食物,如冬瓜、绿豆汤、大麦茶等,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如果市民的不良情绪较为严重,专家表示,闷闷不乐、不愿说话的市民可选择通过运动,如游泳来发泄情绪;而烦躁易怒、焦虑上火的市民则可通过看书、听轻音乐等静态活动来调节情绪。但陈圣祺提醒,一旦情绪中暑,首先还是要找到病因,对症下药才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