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车已被迫降价
连月来,在包括商务部、发改委、交通部等几大部委针对汽车行业联手展开大力度反垄断调查,并约谈部分涉及垄断的整车企业的压力之下,包括奔驰、捷豹路虎以及奥迪等在华整车企业都纷纷采取措施,降低零配件和整车售价。
7月25日,捷豹路虎中国对旗下3款车型的厂商指导价格进行了大幅调整,其中最高降价幅度达到了30万元。时隔一天,一汽-大众奥迪宣布,将于8月1日起下调国产车型的原装备件价格,涉及的备件有上万种,平均降幅达20%。而在6月,北京奔驰也已将部分车型保养费用公开下调。
进口车售价“虚高”以及售后维修零部件的销售垄断,被消费者抱怨已久。现有行业法规,特别是《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为垄断行为的挡箭牌。在这种授权品牌销售模式下,汽车厂商的话语权远远大于经销商,很容易出现垄断市场资源、实施暴利营销,甚至出现非公平竞争的局面。因此长期来业界对《办法》进行修改的呼吁一浪高过一浪。
经销商欢呼“解放”
上海一家汽车4S店总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8月1日下午听到工商总局发布公告消息时并不敢相信,后来查阅政府网站才确认,第一反应是“高兴”,“再也不怕牛气的厂家压库存了”。而业内知名汽车专家苏晖的第一反应则是“解放了!”
有业内专家向记者解释,根据《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以往要成为一个有身份的汽车经销商,需要先得到汽车厂家授权,然后才能到工商部门登记获取经营资格。而今后经销商在经营中不再需要繁琐的审批注册,只要获得厂商的授权就可以在任何区域内进行汽车销售业务。同时,新政策对汽车未来销售模式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支持。比如,单店可以扩大自身的经营范围,不再受制于某品牌,这为经销商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一家4S店以后就可以卖多个品牌的汽车了,“汽车超市”、“汽车卖场+综合维修厂”等新销售模式将成为新兴发展方向,厂家和经销商的话语权也将因此改变。
某日系经销商甚至很乐观地认为,汽车销售新时代到了,4S店会很快倒闭,整车厂会在热门商圈重金打造品牌形象店,然后将4S店改造成单一的维修、保养车间。而消费者购车,只需要上网下订单即可。这个转变,3-4年内就能完成,尤其是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则会冒出很多汽车大卖场。原因是汽车销售利润越来越低,而4S店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只做一个品牌很难维持。
而一些二级维修店则认为,这是一个利好消息。现在车主对维修店最大的不放心,就是零部件来源。平时接待人员都要向客户解释一遍:整车厂不生产零部件,它只是零部件的组装工厂,我们购买的都是原厂配套件,从本质上说,它和原厂件是一样的。如果配件供应放开,那就等同于把车主最大的心病去掉了。
更多陈规待打破
在众多经销商欢呼“解放”的同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和经销商表示,对工商总局的公告要冷静看待,现在远没到“喜大普奔”的时候。
从公告的字面来看,不过是简化汽销企业营业注册的相关手续而已。汽车行业专家謇鹏表示,因为车辆资源还掌握在厂商手里,各个品牌网络布局基本完成,原有的品牌管理办法并没有修订,只是跨品牌经营这块工商总局不再管了。但按照品牌管理办法,还是需要厂商授权,而且整车厂在授权协议里都会设置避免竞争的条款。换句话说,整车厂可以用别的商业手段将经销商“绑架”在自己的品牌销售权限内。
也有经销商表示,理论上,4S店可以变身各品牌同堂的大卖场,但从实际操作来看,现有的汽车销售模式不会很快改变,很多人预测的国美、永乐型的大卖场模式,可能要5年以后出现。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4S店是整车厂的销售终端,货源都在车厂手里。如果跨品牌经营整车厂不同意,4S店则不可能拿到货源,卖不了车的同时,也不能维护老客户,砸的是4S店自身的招牌。而整车厂对4S店的管控放松后,该如何去约束,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规范化和一致性,这都是问题。
很显然,在工商总局的公告之后,还有更多行业内的陈规需要去打破,也需要更多明细的新政策出台支持,才能真正让汽车流通市场的反垄断进行下去,真正让消费者从中受益。刘朝晖 姚琼
【相关链接】
7月3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称,将自2014年10月1日起,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
停止实施备案工作后,从事汽车品牌销售的汽车经销商(含总经销商),按照工商登记管理相关规定办理,其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统一登记为“汽车销售”。根据工商总局公布的备案名单文件,已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登记为“××品牌汽车销售”的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可以申请变更登记为“汽车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