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澜沧江畔的“野蛮”名吃
长城
  文/长城

  傣族人民生活在澜沧江畔优越的热带和亚热带自然环境中,以特有的原料形成了风味独特的傣味。到过西双版纳的人,如果只迷恋于那旖旎的热带风光,却没有去品尝一桌傣家风味的宴席,算不上领略了孔雀之乡的美丽风情。有谚云:“天上有翅膀的除了飞机不吃,地上有脚的除了凳子不吃,水里游的除了轮船不吃。”这句话描述了版纳傣族的饮食特征。

  百旺考验你的胆量

  有人说:了解一个民族,首先看他吃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傣族是一个具有坚韧的生存力的民族。傣族同胞聚居在中、老、缅三国交界之处,又毗邻泰国、印度,因此傣家饮食受东南亚一带的风情民俗的影响。开放自由的傣家同胞便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有人将傣家的饮食特点概括为:重酸重辣巧用苦,擅于烧烤精凉拌。

  做客傣家宴席,无论是在翠竹环绕的村寨,还是在车水马龙的城市,端上的菜中,无不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的气息。而其中,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的百旺可以作为傣家饮食文化最本色的一个代表了。百旺,一碗凝固了的血块,一道生与熟对话的美味佳肴,看是让你吓一跳,吃了让你忘不了。

  傣语中百旺就是生血的意思,百旺是可以用猪、牛、鸡等动物的血料理出来的一道菜。黑糊糊一碗,摆在那里,一点都不起眼。这个时候,会有傣族同胞来向你介绍它的烹调过程:杀鸡取血,加作料。虽然有点血淋淋,却有人注视着你的反应:有胆量尝一尝的,你绝对不会后悔。这也是个考验的时刻,大惊失色或花枝乱颤都是不礼貌的。

  杀鸡的时候准备工作就开始了,众所周知,血液很容易在空气中凝结,抽刀时喷血注入盆中,要有一人不停用手搅拌,直到血液开始冷却。之后,将制作好的熟鸡肉、猪肉丁、花生米、盐、辣椒、花椒、杂酱、葱、姜、蒜末、芫荽等佐料放入另一个盆中,倒入尚未凝固的鸡血,并勾兑适量的水,充分搅匀。等鸡血自然凝固后,一道地道的开味菜百旺就做成了。

  好像回到了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用勺舀一小口,闭着眼,屏住呼吸,送进嘴中。这是前所未有的美妙滋味,入口即溶的溜溜香软,美妙滋味弥漫整个口腔。干脆捧起一饮,和着热血,胸中升腾起柔情万缕豪情万丈。不过,享用时千万不可张口,要不就是“血口喷人”了。

  时下,在西双版纳除鸡血百旺外,比较流行食用的百旺还有好几种,如猪、牛百旺等。现在,傣家人招待内地客人时,常把制作好的百旺蒸熟后再端上桌。傣家人一直以来都认为动物的血液是动物身体里的精华,吃血补血,而且傣家人世代生活在炎热潮湿的地方,吃动物血可以清热解毒,还能清理肠道帮助治疗脾胃虚弱。这也是在过去傣家人生活条件有限,自己想出来的食补的法子。

  制作百旺,同样是西双版纳傣族男人们在女人面前展示绝活的做好机会。传说,一个傣族小伙到了小姑娘家,她会让他制作百旺,给他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如果小伙子做的百旺不好吃或没有做成,小姑娘会不高兴的。

  天高风清、皓月当空之时,劳作一天的傣家汉子们喜欢三五成群地围坐在竹楼里,拿出百旺,再配制的米酒,并不时发出“水—水—水—”的酒歌声,一天的劳累感早已烟消云散了。

  “野蛮”的名吃叫剁生

  剁生是傣族肉食最独特的做法,一块鲜肉拿来无论是飞禽还是走兽一律用刀剁上千遍,再捣鼓上万次,直到把生肉捣熟,捣成肉酱拌上佐料,吃起来既滑腻又不失鲜肉的香甜。剁生的种类也有很多种,有猪肉剁生、牛肉剁生、鱼肉剁生、黄鳝剁生、青蛙肉剁生……凡是肉食都可以做剁生,其制作方法大致一样,作料也大致相同,只是因动物不同,其味道也各异。

  传说很早以前,在一个叫勐新的地方有位颇为孝敬老人的傣族猎人。这猎人年轻力壮,天天上山狩猎,弹无虚发,家里挂满了兽肉、雀肉。但老掉牙的老母亲咬不动兽肉,嚼不烂雀肉,不得不用熟透易嚼的野果充饥。猎人心里十分难受,便琢磨怎样才能使母亲能吃上美味的荤菜。后来猎人挑选了一块精瘦兽肉,将其剁成肉泥,并加入一些带有香气的野菜末,调拌成肉浆,端到老母亲面前。老人尝了尝,满口称赞,于是津津有味地吃起这种叫剁生的肉浆来。猎人高兴极了,天天把新鲜精瘦的兽肉剁成肉泥,供老母亲食用。从那以后,在西双版纳,剁生便成了孝敬无牙老人的美食。

  剁生成为民间的家常菜以后,有高龄老人的家庭开始用鸡蛋壳煨炖剁生孝敬老人。这种剁生,傣语称为“紧刹旺”,其烹饪方法叫做“佛”,据说味道特别鲜美。在西双版纳,民间广泛流传着一句谚语:“并不夺窝,摩不夺佛。”(意为净烤不及加料烤,包烧不如煨剁生)这就是对鸡蛋壳煨剁生的极高赞誉。

  据说最早剁生的原料是麂肉,后来逐渐发展为野生食草动物、飞禽及家畜、家禽的肉。目前,普通家庭主要用来做剁生的是上等的牛肉、猪肉、鸡肉和鲜鱼类等。傣家人把用牛肉和麂肉做的剁生叫“撒撇”。民间原始的剁生纯粹是用生肉制作而成,后来人们逐步改变习俗,用熟肉来加工制作。剁生选料十分考究,工艺极其精细,调料非常丰富,味道十分甜美。

  剁生,傣语叫“刹”,鱼类做的叫“刹巴”,牛肉做的叫“紧刹”,剁生是西双版纳傣族汉子制作的最得意、最拿手、最引以为豪的美味佳肴。女人们是绝对无缘参与制作这样的杰作,这可能与傣家人的宗教信仰有关。重大节日或红白喜事期间,如果傣家人家里没有剁生这道美食,就会让客人视为吝啬鬼,被人瞧不起,来年办红白喜事时,就没有人再帮忙了。

  剁生做法讲究,如马鹿肉剁生,须用鲜马鹿肉剁细加入葱、蒜、大芫荽、野花椒、辣椒面、精盐、柠檬汁等佐料腌制30分钟后食用。猪肉剁生则要把带皮的肉放在火炭上烧,待表皮起泡时取出,切成薄片放进佐料来吃。

  吃一口红兮兮的生肉,喝一口烈汹汹的烧酒,那才叫够刺激。傣族待客以此菜为最高规格,贵宾才得享此殊荣,同时也是考验异族朋友勇气与真诚的“高考试题”。若你慷慨赴死般大口啖进“剁生”,大碗牛饮苞谷酒,酒宴过半你就被尊为朋友,别说是两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了,分分钟你就反客为主成了这家竹楼的老大。傣族朋友会用力地拍着你的肩膀,希望你以后常来家里做客。

  几千年来傣族吃剁生,吃的是鲜嫩、滑口的美味。现在不提倡吃生肉制品不是因为做法不科学,更不是吃法有问题,而是因为食材的变化及所受到的污染,让人们不敢尝试这种吃法。现在人们从卫生角度考虑,剁生基本上已改成剁熟了。

  山野美味蚂蚁蛋

  每年到了甘蔗收获的季节,傣族同胞就会去山上寻找美味蚂蚁蛋,传说几千人的村寨里只有区区几个“采蚁人”才传承了这门几百年历史的绝技。傣族同胞肖岩帕旺就是一个身怀绝技的采蚁人。

  我们来到一个背阴的山坡,这里四处都长满了低矮的灌木和半人高的杂草,这样的环境不仅更加隐蔽和便于寻找食物,还非常符合蚂蚁筑巢的规律。令人惊喜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松软的土壤中,一种黄色的小蚂蚁第一次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种蚂蚁通体金黄,身长仅仅为一毫米左右,透明腹部的腺体则表现为一个淡淡的黑点。这么小的蚂蚁,它的巢穴又会是什么模样呢?在确定了大致的方向后,几个人开始轮番上阵。在大伙的翘首企盼下,一个灰褐色的圆形巢穴赫然出现在了眼前,它的直径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四五十厘米,更奇怪的是,它的外观是由一片片枯叶般的东西包裹而成的。

  经过一番观察,肖岩帕旺开始将手从巢穴下部掏了进去,一种温热的感觉再次验证了他的判断:蚂蚁蛋的数量将非常惊人。首先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无数米粒般大小的小蚂蚁蛋,而用树枝轻轻扒开后,另一番难以言说的景象出现了,无数珍珠般大小的蚂蚁蛋滚了出来,而更多的则井然有序地镶嵌在巢穴的深处。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是一个精美的建筑物,层层叠叠的房间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宫殿,与细小的蚂蚁相比,白色的蚂蚁蛋竟然比它们大了整整十几倍,而我们也发现,这些蚂蚁蛋其实形态各异,并不是完全的圆形。

  这种蚂蚁叫做木盲切叶蚁,可能有些朋友喜欢昆虫的知道切叶蚁,它们会把树叶切成条然后搁到自己的巢穴里面,靠它来滋生出一种菌类东西然后把它们吃掉,但实际上它虽然叫切叶蚁,但它没有这个生活习惯,而且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条件之下,这些蚁的眼睛已经退化了,几乎是对外界的东西它靠眼睛是看不见的,只不过它的名字从分类学角度讲,叫做木盲切叶蚁而已。

  很快,洞口堆起了一个小小的蚂蚁山,光这么一窝的蚂蚁幼体就可能重达两千克。不过,他们并没有将蚁巢全部掏空,而是将蚁后重新放回了洞里,然后将它用泥土封了起来。肖岩帕旺说:这个蚁后如果你把它杀死了,明年就没了,明年这一窝蚂蚁蛋就废了,你要把它蚁后放回去,然后把它的洞好好地筑起来。不涸泽而渔,只有这样才能和大自然和蚂蚁们和谐相处。

  天色渐晚,带着一天的收获,村民们回到了寨子里。人们开始将全部的胜利品泡在了水中,然后用一条白色的纱布进行仔细地过滤,而这么反复五六次后,剩下的就全部都是“蚂蚁蛋”了。

  傣家人取蚂蚁蛋食用,主要有三种吃法:其一是凉拌。将蚂蚁蛋洗净,放在沸水里烫熟,然后加入葱、蒜、盐、醋、花椒面等调料即可食用;其二是蒸。将蚂蚁蛋洗净,拌好调料,再用芭蕉叶包好,放入锅中蒸熟即可;其三是用以煮鲜汤,吃起来也别有一种风味。酸蚂蚁蛋是世间最小最香的蛋,其味道鲜辣可口,并有特殊的酸甜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一粒粒蚂蚁蛋足有豌豆那么大,状如猪腰子,外观白嫩,表面有一层薄膜,看着就有悦目赏心之感。用筷子轻轻地拈起一粒来,放进口中一咬,蛋味鲜美至极,叫人禁不住满口生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云南鲁甸6.5级地震·特别报道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专版/市场资讯
   第A25版:市场资讯/综合
   第A26版:生活/市场资讯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生态上海·夏之舞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社会
   第B04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新民好吃
   第B14版:优游食林/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16版:地产资讯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广告
澜沧江畔的“野蛮”名吃
非常时髦 熏炙和牛
新民晚报吃遍中国/好吃周刊B12澜沧江畔的“野蛮”名吃 2014-08-07 2 2014年08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