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酒,一片繁荣,一地鸡毛。
与“在掌声中长大的孩子能成才”不同,成人社会、商业世界不相信眼泪,虚假不会长久。一昧吹捧、刀切豆腐两面光、无原则、粉饰……毫无益处,企业公共关系需要真刀真枪,需要真知灼见。
在公关职业生涯中,我接触过的领域很多,酒类行业是最有中国特色的。紧跟形势、讲究级别、酒气熏天、竞争激烈、占山为王……五味杂陈,人性的弱点、事物的复杂与千奇百怪汇集一处。
美女,越有几分姿色越搭架子;名酒,名气越响腔势越浓。不过,大道至简。原茅台董事长季克良,算来与敝人还有份乡党之谊。他毫无那些国企、外企、民企老总的官腔。即便退下来了只任名誉董事长,银白头发、俏皮笑脸,依然是茅台灵魂人物,仍为酒界一大标志。
有一次,在浦东东郊宾馆参加白酒的一个会议。中午,吃自助餐,取菜要排队,队伍蛮长。汾酒市场部部长常建伟(现汾酒副总经理)看到我在队伍里,便笑嘻嘻插进来。我呢乐得做个顺水人情。盛饭时,又发现自己与一人几乎同时走到饭盆前,抬头一看是五粮液董事长唐桥,我忙让他,但他坚决不肯,示意让我先来。同样两人,一个平易近人让你肃然起敬,一个觉着亲热不把你当外人。
公关有技巧,公关有策略,不过公关最需要文化。
一提文化,酒企就欢呼雀跃,哪个名酒没有“罄竹难书”的酒文化?不过,酒类行业断不可满足于沉醉在酒文化的“小缸子”里,应有更宏大的眼光、更高远的气魄、更多的担当,着眼于大文化。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浩浩荡荡,但皇皇典籍上脱头落襻的东西也不少。
名酒,名气大,脾气也大。我们有很多的习气和因袭而成的习惯,比如自大、无礼、死不认错。记住老祖宗说过的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中国人,最重要的是诚实,讲真话!有人说这是最基本的,可我们往往做不到。这也是公共关系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如果遵循这一法则,我们的企业就能正气压倒邪气,鬼就少上身,危机远离你!
与人为善,随缘济众;天人合一,否极泰来。
某一天,扁鹊去给蔡桓公看病。蔡桓公说“寡人无疾”,还背地里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劝“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终病入骨髓,无治,遂死。胡适说,明明是不可救药的大病,我们偏说是一点病也没有,却不知若要病好,须先认有病。医生也不能当“马大哈”。
《倾斜的声誉——中国名酒公关启示录》自序(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