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牙病与脊椎
正常来说,为了维持理想的咬合力量,上下各十四颗牙齿缺一不可,不然地基就撑不住大楼,容易有坍塌的危险。对牙周病的患者来说,当有一颗牙齿开始摇动时,就等于少了一颗牙齿支撑,但病人咀嚼食物用的力量还是一样,等于十四层楼大楼的总重量不变,却少了支撑一层楼的地基。
如果牙周病持续恶化,或是出现严重蛀牙,松动或失去咀嚼功能的牙齿数量就会逐渐增加,支撑咬合的牙齿就会越来越少。缺的牙齿若是前牙的话也许还好,因为前牙主要功能是美观、发音与切割食物,与支撑咬合力量没有太大的关系;若松脱的是后牙的话,患者就会很痛苦了,因为后牙是真正咬合力量的支撑。当患者缺的后牙增多,剩余的牙齿因为要承受一样的咬合力量,每颗牙齿的负担就会逐渐加大,牙齿松动的速度也就越来越快。当超过剩余牙齿可支撑咬合力量的临界值时,大部分牙齿就会跟着快速摇动并掉落,最后甚至发生全口无牙的状况。所以只要有一颗牙齿被迫拔除就要警觉起来,特别是患牙周病的病人。
临床上常可看见,当后牙有两三颗牙有牙周病时,病人口内牙齿的咬合高度就已丧失了。当咬合高度一丧失,牙周病的进程就会加快,因为牙齿减少,咬合力量却不变,让牙齿遭到的压力增加。这样相当于地基减少后无法支撑大楼原本的重量,长时间下来大楼会有崩塌的危险。所以只要少了一颗牙就要赶快重建,这不只是口腔问题,这关系到的是整个人体的健康。
另外,一般被称为“两颗做三颗”的传统治疗方法搭牙桥也有类似的问题。当少了一颗牙齿的支撑,就用两颗牙齿去支撑三颗假牙所需承受的力,虽然表面上是可行的,但实际上用来支撑的牙齿还是减少了,当牙齿减少超过一颗时,牙周病的破坏便可能加剧。
咬合高度一旦破坏,还会产生其他问题。因为后牙是支撑的主力,前牙是美观的门面,当后牙的高度因缺牙或其他原因开始移动,后牙为了要上下咬合在一起,前牙会被迫往前外翻,以适应较低的咬合高度。这时就会产生龅牙或牙齿排列不整齐,还会造成门牙松脱,尤其是当后牙咬合高度已经支撑不住时,更会加速门牙的外凸与松动。
脊椎不好,引发全身病。人是脊椎动物,头部便是由第一颈椎演化而来,从经络医学的角度来说,第一颈椎在身体健康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命的十字路口,系统性疾病的发生,往往源自于第一颈椎。
身体的十二条经络从身体各部位往上汇集到第一颈椎,再从第一颈椎往上分布到头部。若将经络想象成马路,疾病想象成塞车,系统性疾病从第一颈椎这个位置开始塞车,当这个十字路口发生车祸时,车流就会开始回堵(阻塞),甚至造成新的车祸(破坏),也就是第一颈椎旁的膀胱经及肾经可能对同高度左右的经络阻塞或破坏,因而出现手部发麻、酸痛或疼痛的症状,也可能沿着膀胱经及肾经往上,造成内分泌异常等症状,或往下阻塞、破坏,塞到哪一个器官的高度就造成哪一个器官的疾病。所以,治疗这样的系统性疾病,还是得从第一颈椎下手,才有机会治标也治本。
内外科的疾病就交给内外科的专业医生来诊断,牙科医生只关心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第一颈椎旁的膀胱经及肾经对同高度的左右经络阻塞或破坏后,再持续往上阻塞脸部经络。所以手发麻、酸痛或疼痛之后,也可能导致脸发麻、酸痛或疼痛。第二个则是第一颈椎旁的膀胱经及肾经往上阻塞,使人免疫力变差,容易出现牙周病或其他慢性疾病。接着,还会诱发自主神经异常、内分泌异常,甚至会使脑神经受压迫,造成脑神经支配的区域疼痛或麻木,还存在中风的风险。
当疾病处于急性期(感到疼痛时),只要患者与医生沟通好,不管打针、吃药、手术或经络疗法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例如,采取经络医学的治疗方式,按压督脉、膀胱经与肾经的一连串相关对应穴位来改善症状。有颞颌关节症状或牙周病的患者除了评估是否有手发麻或是酸痛的病史外,平时的保养建议尽量以简单的运动来改善,以快步走或慢跑等有大幅摆动臂膀的有氧运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