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上海新城区
     
本版列表新闻
~~~家庭农场模式开启沪郊农业发展新天地
~~~家庭农场模式开启沪郊农业发展新天地
~~~家庭农场模式开启沪郊农业发展新天地
~~~家庭农场模式开启沪郊农业发展新天地
~~~家庭农场模式开启沪郊农业发展新天地
~~~家庭农场模式开启沪郊农业发展新天地
     
2014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家种地
家庭农场模式开启沪郊农业发展新天地
朱全弟
  激发农民 

  重新种地的积极性

  土地集中并非越多越好。因为地不可能是“庄园主”一个人种,譬如施肥,你不可能跟在农民身后看他到底施了没有。上周,市农委组织沪上媒体走访金山、奉贤、浦东部分家庭农场,新的观点由此产生。种地一定要和农民利益挂钩,怎样激活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本市家庭农场的实践经验表明,这是一条出路。

  我国农村土地经历了从集中到分散、再集中的过程,如今,上海市农委又提出要“适度”。规模化经营曾是农业生产向大户集中的一个时间段。大户统筹经营集中的土地,支付农民流转出来的土地费用,然后再雇佣农民为自己种地,包括季节工,大户的收入绝对是上去了,但是,兼顾土地流转之后的农民利益,也在本市农业部门的考虑之中。地,大家种,饭,大家吃,这个最朴素的道理重新被拾起,从目前来看,上海郊区的家庭农场这碗“饭”很好吃。

  数据表明: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前列松江家庭农场的农民平均年龄以46——55岁为主体,出现了第二代农民加入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的生产粮食的家庭农场在100亩左右,蔬菜在50亩之间。这样的格局有利于更多的农户建立或参与家庭农场,有稳定可观体面的收入,可以吸纳更多的特别是年轻人留在家乡安心种地,使农业生产后继有人。

  家庭农场

  是美丽乡村的呼唤

  上周酷热的一天,记者在金山区朱行镇高楼村夏剑锋家里,看见满地是采摘下来的“亭林雪瓜”,香脆汁多,糖度适中,深受市区消费者欢迎。

  夏剑峰今年33岁,金山最年轻的家庭农场主。他的哥哥夏春锋也只有38岁,兄弟俩分别回答记者的提问。夏春锋自述,他原在闵行区一家企业工作,负责质量控制。弟弟夏剑峰在2010年拿到了30多亩流转土地后,种植“金山小黄冠”和“金山草莓”。效益不错,此后弟弟成了专业农民,规模发展至现在的水稻50亩、20亩西瓜、30亩草莓,还有就是亭林雪瓜。130亩地种不过来。所以,他现在也辞了工作,一起经营和打理这个家庭农场。 

  夏家父母都是农民,而且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子承父业后,重活由两兄弟干,农忙时雇一些短工,种水稻有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如插秧、收割可以请专业农机合作社来做。这是一个成功的家庭农场,去年收入100万元,今年可达130万元。村里的年轻人看到夏家的红火,也跟着仿效当起农民了。市农委秘书长邵启良感慨地说,有没有年轻人加入进来,是衡量这个产业发展前途的标志。

  浦东新区老港镇欣河村的上海静笃果蔬专业合作社,是2011年8月注册的,基地面积1020亩,主要种植水稻、翠冠梨、时鲜蔬菜等。现在,这个合作社“细化”到了家庭农场的模式,很有意思。

  静笃合作社是先成立合作社,为了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它把合作社的地租给农户,却不用农户立马付租金,而是等到农产品出来变成商品之后,用其中利润部分“抵押”租金。村民乔惠娟三姐妹,对土地有感情,种地是行家,她们种的70亩翠冠梨获净收益约30万元。村民杨玲俐以“水旱轮作”模式,种了70亩水稻、25亩西甜瓜,收益可观。家庭农场负责种,合作社帮助销,由此解决了合作社太大管不好,家庭农场太小无法向市场销的两个难题。目前,静笃下面的6个家庭农场运作正常。

  浦东新区一位长期从事农业工作的负责人说,以前外来人员连续两年在一块地上种西瓜,土地被破坏了,他们跑掉了。如今家庭农场今年种西瓜,明年一定是种水稻,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这样也使土地获得新生。

  2013年,本市经过区县登记的从事粮食生产家庭农场1893户,水稻种植面积22.78万亩。今年5月14日,市政府在松江区泖港镇召开发展家庭农场现场推进会,提出在2017年由家庭农场种植水稻要占全市水稻的50%以上。这样粮食生产会更安全、产量也有提高。

  吸引更多的青年农民回到自己家乡的土地上,是美丽乡村的呼唤,也是城市后花园的需要。 本报记者 朱全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特别报道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2014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19版:2014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上海新城区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地产资讯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综合/市场资讯
   第A31版:市场资讯/百货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好吃周刊
   第B02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03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04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新民好吃
   第B06版:优游食林/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
   第B08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5版:新民地产/地产资讯
   第B1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从未使用过一次除草剂”
金山瓜农的“甜蜜事业”
村民像生活在一座大花园里
上海郊区优质果品 明起在农展馆展销
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家种地
上海“非遗”文化亮相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馆
新民晚报上海新城区A23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家种地 2014-08-14 2 2014年08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