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环保呼声的高涨,用可循环使用材料做成的生活用品在欧洲市场流行起来。一次广州出口交易会上,一位德国商人拿着棉布袋样品问哪家展商可以供货。德商出价很高,销售员们趋之若鹜。但详谈后,大都退缩了。
德商对棉布袋的要求是:材料为本色棉布,双面图案用六色印制。从提手的针脚到袋子的尺寸都有严格规定。通常这种布袋由人工缝制而成,大批量供货很难保证条条符合要求。
一家内地厂表示愿意一试,德商没有当场签约,承诺如果能打出完全相同的样品,再考虑下一步的合作。
厂长返回后,在三天的时间内全力以赴做出了样品。寄出后,德商回复,样品不合格,尺寸误差比规定多了二毫米。另外,提手接头处少缝了两道交叉的斜线。
第二次打样,厂长就提问的地方作了改进。德商再次把样品退回,询问为什么用漂白棉布做材料。厂长想当然地称,漂白棉布看上去更美观洁净。成本虽高些,我们认了。德商来邮件回应,哦,NO!漂白棉布意味着多了一道加工程序,也等同于对环境多造成污染,这有悖我们使用本色棉布袋的初衷。请再次打样,希望合作成功。
就这样,来回打了五次样。最后确认样品,德商在发订货合同时,还传来了一份关于品质的详细规定。厂长不敢怠慢,在生产上也作了相同的规定。试交了一批货,德商表示满意。厂长也很兴奋,算下来,德商所需棉布袋的利润是同类产品中最高的,便接下了一笔大单。没想到,第二单发货中的一半遭遇了德商的退货。其理由是,两面印刷图案虽正确,但对着光照,图案不能完全重合,有五毫米的错位。
这在别国商人的眼里,有可能不算质量问题,但“苛求”的德商就不能“容忍”。现在,这家厂早已不跟“难缠”的德国人打交道了。厂长说,做他们的货没效率,没通融的余地,不如接些要求不高的活,少赚点,但来得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