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是把“难点”变成“亮点”的关键,因为这样就把一个“谁都能管、谁又都‘不能’管、谁也管不好”的问题,真正转化成为“齐抓共管”的问题。
去年的这个时候,地铁人民广场站17、18号口的大门内外,还席地睡满了流浪、乞讨人员,也因此招来了非法招工者聚集,还有各种无证摊贩兜售商品、现场烧烤,令黄浦区和地铁运营方直摇头:“这个本该是上海的地标位置,却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而且难点一出现,四五年解决不了。”但如今,难点变亮点了,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去年此时露宿“成灾”
人民广场站17、18号出口,正对着人民广场的围栏,这里可谓“冬暖夏凉”:冬天太阳正好晒在原来出口处的一片草地上,夏天因地铁站内的空调风源源不断吹来而变得凉爽,所以四五年前一些流浪、乞讨人员将此地当做了聚集、逗留、露宿的地方,而且人越聚越多,最多的时候,四五十人将这里当做了睡觉的地方。非法招聘临时工、烧烤摊位浓烟滚滚、逗留人员随地便溺等现象也“应运而生”。
对此“顽症”,市民意见很大,有关部门也不是不想整治,但管理职能和权限的分散,造成了“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地下”的地铁运营公司无执法权,地铁派出所人手少、管理范围大,无暇顾及;“地上”的各部门因管辖范围所限,只能是“自扫门前雪”。流浪露宿乞讨人员也看清了这一点,干脆玩起了“游击战”,“地上”、“地下”交替跑,经常令某一路执法人员感叹“鞭长莫及”。
“硬件”改造变换氛围
如何将“各自为政”转化为“拧成一股绳”?黄浦区区委、区政府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创新思维。此事必须有一个“牵头人”,于是人民广场管理办公室、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人民广场地铁枢纽站联合成为牵头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地下”的地铁派出所和“地上”的广场治安派出所、城管南京东路街道中队、城管广场中队、区救助站、欣谊保洁等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聚集在一起,共同协商整治方案。“总共涉及到14家单位,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很明确,16个字:敢于牵头、善于协调、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综合整治工作自去年9月份拉开帷幕,至今年亚信峰会召开之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首先,投入20多万元进行硬件改造。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本地铁17、18号出口内,有一片宽阔的空地,现在通过招商引资,变成了几家咖啡店、面包店;出口外,原本的草地容易招来露宿者,现在种上了竹子,并围上了玻璃“围墙”,既透绿,又天然地阻止露宿者在此躺卧或晾晒被子。再加上道路改造、重新油漆人民广场围栏,使得这个区域一改之前脏乱差的形象。
查探“源头”劝退慈善
对于在此逗留的流浪、乞讨、寻找工作的闲散人员,通过区救助站等职能部门,给予他们应有的指导和帮助。这其中,从源头上改善此处市容环境,必须面对慈善这个话题。此前的每周四、六、日,会有部分人员向流浪露宿乞讨人员发放免费食物,这种善心值得肯定,但也在客观上造成人员聚集、哄抢,随后又带来群众围观、非法招工、摊贩聚集等情况。
根据实地查探,发放免费食物的是三批不同人员,一批是以一名残疾人为首的,一批是一个挂靠在某慈善基金会下的慈善组织,还有一批是四人的团体。人民广场管理办公室会同城管、环卫、食药监等相关职能部门,主动与慈善组织者联系,采取上门和约谈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让其主动离开,采取别的方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长效管理形成“气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处的脏乱差情况经历四五年形成“大气候”,综合整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吹一阵风就能干干净净”。黄浦区的做法是:整治初期疾风劲雨、整治中期细水长流、整治后期造新气候。
具体措施上,“天天有检查、周周有整改、月月有会议”。每周二联合检查制度,由广场办牵头组织广场作业、执法队伍进行全面检查,现场办公,即对发现问题当场由责任单位负责落实整改,力争做到整改不过夜;每周四义务劳动制度,广场办机关干部带头,作业、执法单位主要负责人共同参与,清洁广场,并在清洁过程中查找问题;广场办自我加压,成立广场“红帽子”巡查队,由巡查队队员在广场内每日巡查,以第三方视角客观冷静查找问题,起到拾遗补缺作用。在各项整治初显成效的时候,广场办时刻关注新生问题,坚持每月一次的联席会议,汇总需协调解决的新生问题。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