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夜市 四大罪状
水城路夜市由来已久,最“鼎盛”时期是前年、去年,各种夜市摊位可达三四百个,其中小吃夜排档约占三成,剩下七成则是各种小百货商品。
规模如此之大的夜市,带来的问题自然也多,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顽疾和居民投诉的焦点之一。水城路夜市有四大“罪状”——夜市产生大量垃圾(尤其是厨余、餐余垃圾),造成市容环境脏乱差,路面保洁压力非常大;夜排档产生的油烟、噪声污染,令周边居民夜不能寐;大量非法摊位一度阻碍交通,过往车辆只能大按喇叭,吵得居民意见很大;除了食品卫生存在隐患,使用明火的夜排档还靠近一家加油站,令人提心吊胆。
这么大的问题,难道相关部门不管?长宁区绿化市容局城管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张徐告诉记者,“10年来不知道整治过多少次,但城管毕竟有人手、上班时间等限制,而夜市‘营业’时间不断向后推迟,有的摊贩半夜还没出来,凌晨才出现。”
先攻心战 后大整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城路夜市已成气候,要取缔必须“下猛药”。今年,长宁区政府成立了水城路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动问题解决。
“动兵”之前,先发动宣传攻势。加大对设摊人员的宣传告知,劝离一部分设摊人员;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从食品安全等角度进行引导;加大对沿街店铺的宣传,对私拉电线、跨门营业等行为及时告知、及时处罚。
整治活动则按“三级响应机制”视情展开。常态整治将贯穿全年,组建20人常态整治小组,在水城路沿线重点区域巡查、固守;在常态整治基础上,视情启动二级联合整治行动预案:公安、城管、工商、食药监、街道派员组成联合行动组,整治队伍规模增加到100-150人;一级响应即在二级预案基础上再增设周边路口设卡拦截组以及全区面上机动整治组,公安、城管力量成倍加强,坚决防止非法设摊在本区其他区域形成聚集。
既要人防 也要技防
今年元宵节后,联合整治队伍始终坚持每天晚上9时起,沿辖区内道路进行机动巡查和整治,并安排多名城管队员和民警在固守点附近值守巡查,由点到线、全面铺开,固守至凌晨3时。针对非法设摊,采取零容忍执法,发现一个、处置一个。期间,对于以东北籍人员为主的摊贩聚众、安徽籍摊贩小规模集聚等先后出现的“探寻虚实、蠢蠢欲动、寻衅挑事”举动,联勤执法队伍及时干预,处置得当,调集力量增援,并对挑头人员采取必要执法措施,始终未让乱设摊死灰复燃。
除了“人防”,还须“技防”。区建交委、区市管署在水城路、虹古路沿线全面安装了人非隔离护栏,在整治区域人行道上安装了200余根红白隔离护栏,达到有效限制非法设摊、占道经营、跨门营业的目的。
经过艰苦的工作,水城路夜市联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半年多过去了,虽个别道口仍有夜排档现象,但已纳入全区面上联动管控视线。回顾整个联合整治,要取缔规模如此巨大的夜市,必须打好“两种硬仗”:一是“阵地战”,主抓仙霞地区水城路夜市的集中打击,继续坚守阵地;二是“奔袭战”,抓好长宁全区的协同防控,夜排档转移到哪里,就组织力量“奔袭攻之”,在长宁的整个“面”上建构、巩固夜市整治的“铜墙铁壁”。
本报记者 金志刚
专家点评
“攻心战”“阵地战”“奔袭战”……多种“战术”的交叉运用,对扰民夜市起到整治作用。另一方面,夜排档对于中低收入人群来说,是一种“正当需求”,所以还要考虑多方兼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