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黑车”,堵疏结合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一些人群的出行问题,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所以管理方不能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就不能真正解决“黑车”的问题。
“黑车”怎么查?一方面,“黑车”存在种种不安全、不规范问题,必须严查不怠,奉贤区的做法是由交警、交通执法人员交叉蹲点、固守执勤,用“5+2”“白+黑”全时段覆盖查“黑车”;另一方面,“黑车”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公共交通有“短板”,市民出行不方便才会找“黑车”,奉贤区便新辟和调整了一些公交线路,堵疏结合,效果立显。
“零容忍”点固守执勤
近年来,由于中心城区始终保持对“黑车”的高压打击,“黑车”正越来越多地向郊区集聚,奉贤区也不例外。据介绍,仅市一级定下来的“黑车”“零容忍”点,奉贤区就有四个,其中南桥汽车站因人流密集,历来是“黑车”滋生地,南桥体育中心和奉贤区中心医院附近,也存在较多的“黑车”和违章停车现象,而海湾镇碧海金沙旅游区大门外的区域,也是“黑车”的“重灾区”。
今年,奉贤区对四个“零容忍”点坚持由交通、交警执法人员交叉蹲点、固守执勤,保持交通畅通。同时,交警支队和执法大队,经常参与各项道检行动,提高对非法客运行为的发现率,联合执法力量,取得良好效果。仅8月1日至8月6日,奉贤区已查扣“黑车”12辆。
联合执法全时段覆盖
据奉贤区交通执法大队大队长助理瞿海波介绍,原来交通部门只有一个执法中队,无法做到全天24小时查处“黑车”。今年7月1日起,区交通执法大队增强了执法一线人员配备,由一个执法中队扩充到三个执法中队,可以做到轮流执法,真正做到“5+2”(一周7天)、“白+黑”的全时段覆盖,加强执法工作力度和频次,提升执法效力。
“在以往的执法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件事,交通执法人员管不了,交警管得了但又不在现场,或者反过来,交警管不了,交通执法能管却不在现场。”瞿海波介绍说,针对这种情况,今年区交警支队在交通执法大队“派驻”了3名交警,随三个交通执法中队统一行动、常态联合执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特别是今年3月5日起,交警、交通联合行动,开展了“猎鹰”“飓风”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保持每周2到4次的执法行动频率,对市级重点区域开展高频次的整治。
展开“拒乘黑车”宣传
除了交警、交通两大职能部门保持对“黑车”的高压查处态势,奉贤区也着力营造了全社会的力量向“黑车”“宣战”。各镇、开发区、社区纷纷运用属地的城管、安监、综治执法人员,加强属地重点区域的综合治理,如海湾镇、金汇镇都组建专门的执法人员对重点区域进行每天巡查工作,海湾镇还配备了执法车及摄像设备;庄行镇、海湾旅游区抓住周五放学的重点时段、校门口等重点区域开展针对性地执法检查。
同时,奉贤区通过下辖各单位的各种平台、属地居委各种渠道,进入社区楼道,利用户外宣传屏扩大在各车站、学校、社区宣传。先后在海湾大学城、南桥汽车站、南桥镇的几个居委开展主题为“拒乘黑车”宣传活动,共组织各类宣传活动156次,发放宣传资料5904份。同时,进一步运用通过各类报纸、电视、网站对区内非法客运整治工作情况开展宣传,让整治工作家喻户晓,创造良好的执法氛围。
完善“最后一公里”
“黑车”被打击,是堵;市民出行有了问题,得疏。今年初,奉贤区交通管理部门为方便市民出行,制订了《2014年奉贤区公交新辟和调整计划》,计划全年新辟公交线网4条,调整15条,增加运能1条,同时积极倾听市民需求,加强细化计划方案,做好线路现场踏勘工作,狠抓工作推进。
目前奉贤区已经完成了新辟莘南高速线,缓解市区线路单一压力;调整庄梅区间线为西莲线,方便西渡市民出行;调整南桥4路,方便了江海村村民前往城区;调整南靶线,解决海湾大学城华东理工大学师生出行。接下来,管理部门将根据新城、新建小区出行需求,不断完善公交线网布局,积极探索多种灵活的交通出行方式,满足市民出行对交通配套的需求。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