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从长远来看,不解决“场内”与“场外”的价格差,马路菜场就不会真正消失。因此,政府在进行城市管理时,必须把成本问题考虑进去,而且要考虑在先。
崇明县城桥镇有个兴桥菜场,多年来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菜场内“小菜卖不动”,商户生意清淡;菜场外的两条马路上绵延约200米长的“马路菜场”,生意兴隆,同时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严重。
如何取缔马路菜场?怎样提升正规菜场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管理?怎么把消费者“请”进正规菜场?崇明县市政市容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针对今年“夏令热线”活动,结合 “特定区域”环境治理工作的契机,联合城桥镇政府对兴桥菜场内外部加强了内外一体化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对菜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切实提升菜场周边的市容环境面貌。
马路菜场“盘踞”多年
日前记者来到崇明县城桥镇新崇西路、庙弄这两条马路的路口,只见马路上非常整洁,几乎看不到随地扔下的垃圾。但在今年之前,这里的情形并非如此。据附近居民介绍,由于附近有个兴桥菜场(原庆成菜场),新崇西路、庙弄两条马路上就“寄生”出规模颇大的马路菜场,在两条马路上各绵延约100米。行人只能在机动车道上与车“争道”,菜叶等垃圾满目。
而在正规菜场——兴桥菜场内的商户却怨声载道,因为老百姓很多都认为马路菜场便宜,使得正规商户的生意几近无法维持下去。
兴桥菜场练好“内功”
上述问题持续了三五年,相关部门多次整治,但收效甚微。
大家在研究时发现,马路菜场成为顽疾的一大原因是,兴桥菜场原本属于县工商局管理,而马路上的菜场则归城桥镇管理,双方都是只能管一段,造成不能形成合力。今年整治前,首先明确兴桥菜场的管辖权从县工商局移交到城桥镇。城桥镇党委随后决定成立“菜场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光专题工作会议就召开了7次,分析存在的疑难顽症问题,协调条块职能部门及时处置疑难案件。
“打铁还须自身硬,自己搞不好,老百姓就不认同你,不到你这里买菜!”县市政市容联办工作人员沈柳辉介绍道。兴桥菜场修整了地砖,清除了通道内的堆物,解决了水产类经营户摊位前滴水、积水等问题;同时,重新规范摊位设置,腾出了30个摊位,并降低了摊位费;在统一制作摊位标识后,又要求商户亮证经营、明码标价,维护市场规范化经营秩序。
菜场外部“剑指”乱象
兴桥菜场内整洁了,商户经营积极性提高了,规范经营、菜价平抑,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自然增加,老百姓开始慢慢回归正规菜场。
同时,对菜场外部也加强整治。县市政市容联办先后协调城管、公安、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联合整治12次,“剑指”跨门经营、乱堆物、乱设摊、乱招贴、乱停车等市容环境顽症,共整治跨门经营125次,整治乱堆物83次,劝导或取缔乱设摊132个等。
对于整治过程中的难点,崇明县相关部门想了不少办法。无证设摊被取缔后,居民和行人吃早饭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相关部门对早饭摊进行了规范管理;修理、修补摊位是不少市民需要的,在这轮整治中也被保留。对乱搭建则一律拆除,共拆除120余平方米。
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相关部门又适时出台长效管理措施。一方面,加大保洁力度,要求环宏保洁公司加强对该区域的道路保洁,增加保洁人员和保洁频率,及时清除垃圾,确保环境整洁。另一方面,从官方和民间志愿者“双管齐下”,加强巡查执法力度,落实定点守候管理:城桥镇网格分中心落实镇联动巡查员对该地区加强巡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分中心进行处置,针对问题反复现象,每周定期开展联合执法,确保菜场周边环境的整洁有序;同时落实社会化管理力量对该区域进行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常态化守候管理。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