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快速增长的特大型城市怎么管?这是摆在上海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适当兼顾少数人的需要”。市政府参事、上海社科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提出的目标看似简单却需要智慧、韧劲和远见。
重视市民多元化需求
数据显示,到2013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15万人,而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已达到1.7万人/平方公里,其中内环线内人口密度超过2.9万人/平方公里。
“城市规模越大,多元化程度就越高,从收入、职业到诉求的多元化,倒逼城市管理更加有效,做到既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也能适当兼顾少数人的需要。”他举例说,道路环境要整治,但部分居民也需要摊贩的服务;中心城区停车难,但市民的交通需求也不能忽视。诸如此类的多元化需求,不但需要重视满足,还要考虑不同需求的适当平衡。
他认为,17个基层样本中提供的经验就很好。“徐汇区肿瘤医院前的违规停车严重到被称为‘肿瘤’,一味‘切除’,加大清理还不够,提供了合法停车点,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此外,特别需要重视的是中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上海的菜农很辛苦,田头上3毛钱卖出去的菜,小菜场里至少1元,流通过程一长,大头都被赚去了,这和他们缺乏销售渠道有关。”左学金说,如果各区政府建设低价甚至免费使用的标准菜市场,那么马路菜场的问题就能解决。
做好城市综合规划
城市综合规划要有远见,有余量。思虑不周后造成的空白,容易变成城市管理中的难点。
左学金表示,过去城市规划中的单一功能多,混合功能少,有些功能甚至是空白,最后只能用大家都不太满意的方式来弥补。比方说松江大学城,建成的时候文汇路就是一条商业街,但这条商业街尚不能满足学生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所以出现了许多流动摊贩。在整治文汇路环境的过程中,一部分工作相当于“补位”,不过令人欣喜的是,有关部门正在对这条商业街做重新规划。
这个道理也能用在交通领域。左学金从肿瘤医院这一样本中也分析了规划的重要性。“三甲医院的交通拥堵之所以是普遍现象,也是因为在规划中没考虑到会有这么多病人。现在上海的三甲医院不仅为上海人服务,40%的患者来自外地,所以今后三甲医院规划一定要充分考虑相应的交通规划。”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城市综合管理中,如果只有政府部门大包大揽,效果一定不会太好。左学金说,17个基层样本中,大多数经验来自区政府和街道,来自市民的只有2个业主自治的案例。如何让社会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
左学金介绍,我们对付群租问题,是政府出台规定,政府来执行。而在美国,一般社区有自己的类似于乡规民约的小区规范,买房子时就要认同社区规范,业主必须遵守。如果不遵守首先由社区来规范,如果无效就可能要面临诉讼。“社区规范的内容,可以包括房屋能否用于出租,夏天要定期剪草,或者是否允许养狗。有的社区业主委员会要求先对购房者进行面试,不通过就不能购买。”
他坦言,政府现有规划中肯定有管不到的角落,需要社会组织通过和政府的互补来完成。“政府可以培养一些有能力、有公益心的成熟的社会组织,提高市民自治能力,共同管理好这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