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过去说‘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但说了这么多年,脏乱差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市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市文明办原巡视员陈振民毫不讳言,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出现了,这是城市管理中长期不变的主题,但关键是政府部门要有心、有力、有效地打造长效管理机制。
以人为本
针对本报集中报道的17个基层样本,陈振民感受最深的是创新探索。“过去长期不变的原则被今年发展、创新的理念和思路所取代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以人为本。
“以市民为中心的城市管理理念,是我们考虑所有问题的归宿,这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说尤为重要。如果理念没有偏差,问题就不会出现或者这样严重。”
虹口区的福赐菜场今年春节启动二次改造,变成了“明星菜场”,陈振民特别提到了对地板的改造。“楼上的肉摊斩肉声音特别响,影响楼下居民生活,改造时就在该区域铺了特别厚的地板材,再铺一层橡皮垫。这就是以人为本。”
城市管理工作中,人始终是第一位,怎样善于发现、表达和体现老百姓的需求?怎样设计和提供让其得以表达的平台和渠道?陈振民认为,只有完成上述两点,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他们和政府是利益共同体,才能在城市管理、文明建设中形成合力。“要做到这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一定要有心、有力和有效,最终形成长效机制。”
综合治理
老百姓找政府部门办事时,会抱怨遇到这样的情况:踢皮球。兜了一圈回到原地,什么都没能解决。
“九龙治水”如果是分头行事,自然是一盘互相推诿的散沙,但如果形成合力,就能事半功倍。陈振民就很欣赏人民广场地铁17、18号口的综合治理案例。
人民广场管理办公室、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人民广场地铁枢纽站联合成为牵头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地下”的地铁派出所和“地上”的广场治安派出所、城管南京东路街道中队、城管广场中队、区救助站、欣谊保洁等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聚集在一起,共同协商整治方案,总共14家单位通力合作,让脏乱差的环境大变样。
“城市管理要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推进,行业、地区、基层管理中,三位一体的方式是普遍成功的原则。”陈振民特别强调,要突破体制束缚,创新治理模式。
多管齐下
城市老大难问题,光管理还不行,还需教育和执法的多管齐下。陈振民提出,从长远看,管理要和教育结合起来,而从时效看,管理还要和及时公正的执法结合起来。他说,“夏令热线”不仅解决市民投诉,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过程,比方说文明居住大讨论的活动。
而如果只有管理和教育,没有及时、公正的执法,这样的管理也是没有说服力的。他指出,过去有些政府部门在管理上软弱无力,一定程度就是因为执法上的不强硬。事实上,如果执法严格、公正,同时还具有群众基础,那推进时一定会受到拥护。
最后,他提出采用新技术解决老大难问题。“样本中宝山一个小区,所有楼道都被贴上小广告,志愿者只能用手去剥,精神可嘉但不是长久之计。怎么办?有种新型涂料,刷上去后,再贴小广告,一下就能擦掉了,这就是个好点子。”对上海来说,采用和推广新技术不难,这也是城市管理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