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的《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到去年底,上海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15万人,比前年增加34.72万人。对于这么多人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座城,社会治理难题该怎么破?
对此,市政府参事、市教委原副主任瞿钧认为:对于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经过这么多年建设为先的城市发展模式后,即将进入以管理为先的城市发展模式。特别是“夏令热线”今年总结的17个案例更有推广复制的价值,但还需政府部门从更深层次来借鉴经验、思考问题、找出规律,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城市管理中更主动。
排档有需求:疏比堵更加好
像长宁区的水城路、青浦区的浦仓路等昔日夜排档热门地,如今都找到了因地制宜的规范治理办法。不过,瞿钧认为其实这里面也有个供需的问题。当市民的收入水平和卫生意识到达一定水准时,一般也不会主动想到去吃夜排档。相关调查发现:目前沪上夜排档比较集中的地域,更多的是在城乡结合部或建筑工地多的地方,因为不少外来务工者没条件去大饭店,夜里就去大排档喝点啤酒、吃吃小菜,他们认为夜排档只要是当场热炒都会比较卫生。
“我认为疏比堵更好。”瞿钧说,为什么在大型居民区相对稳定的环境里,大排档反而不容易滋生;而在上述地段,大排档反而经常会赶走了又再来?在这点上,政府监管部门一方面有必要摸清未来夜排档的出现规律、早做预判。另一方面,也应明确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对食品摊贩管理的主体资格。瞿钧建议,未来沪上食品摊贩如要取得合法身份,还必须有工商、食品和药监部门的各司其职,以及城管、环卫等在经营时段、布点区域及卫生方面的监督。
政务算成本:有出才会有进
最近上海有好多区都在搭建电子平台。但瞿钧说,电子监控也好、新的信息平台也好,但别忘了这些还是不能替代一些最基本的工作方法,那就是下基层走一走。
瞿钧认为,“夏令热线”里反映和解决的,其实不少都是多年的“老大难”,相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为什么不能先有一种预判机制呢?如果自己先发现问题、心中有数,就能当场给老百姓及时做解释,告知大概怎么解决、大概什么时候能解决。其次,政府部门也应该有管理理念上的转变,管理城市要舍得花钱,但这个钱应该花在刀刃上,特别是今年能预判明年的城市管理中应该增加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算好一本总账、想好成本性管理。
城市抓管理:多部门应联席
“今年‘夏令热线’有新亮点,尤其在拆除违法搭建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政府部门加大拆违的政策力度。一方面,针对以前管得粗的一些老问题,通过多部门联合行动把现有的各部门条规进行了梳理组合,这样就能明确告诉老百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另一方面,就是政府部门自己带头拆违,老百姓才会服气。”瞿钧说。
瞿钧指出,在现在的日常监管中,“运动式执法”的痕迹还比较明显,比如像“夏令热线”反映出的一些城市管理中的“疑难杂症”,最终解决了固然是好事,但为什么一定非要等到“夏令热线”、等到局长接电话了才能解决呢?瞿钧表示,执法检查中也发现,各部门间信息有时还不能有效互联互通,监管部门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渠道也不通畅。未来,通过像“夏令热线”这样的媒体监督平台上的大数据,城市管理的各部门应形成联席机制,互通信息、通力解难,让“老大难”不再“老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