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摄影 陶 磊
“自己买报纸,我首选新民晚报和环球时报!”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国振评价今年“夏令热线”的17个基层样本很丰富也很生动,至少概括了市民生活中最关心的四大主题——“医食住行”:“医”,曝光了大医院门前有黄牛多公然兜售紧俏号的问题;“食”,涉及到菜场门口“小尾巴”的问题;“住”,报道了环境治理、小区拆违等问题;“行”,则对申城的轨道交通、黑车黑摩进行了扫描。“市民素质的提升,需要媒体呼吁。除了设施本身还不够人性,还有市民素质问题”。罗国振建议,可以把历年来的“夏令热线”基层样本集结成册,发放到社区里为社区的管理工作者提供经验。
小区自治亦是技术问题
居民小区,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既事关生活在其中的一群人,也事关整个城市的居住幸福指数。在今年“夏令热线”的17个基层样本中,以往物业费最难收的老式小区里,却也有行之有效的新经验。比如:闵行区的罗阳一村在原物业因诸多原因突然终止服务的情况下,小区积极探索出“业主自己管物业”的社区管理新模式,一本“微博晒账”公开透明取信于民,收了多少、用了多少、用到哪里去了,一目了然;而杨浦区的大诚花苑之所以物业管理费的收缴率能提高到99%,一方面业委会给聘请的6名保安和1名保洁人员买商业保险,另一方面还曾对及时支付管理费用的业主发放联华OK卡、食用油等小礼品奖励,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自治小区的业委会都有自己的“权力清单”,即关于小区的哪些事项是自己负责的,应该走怎么样的流程,公布哪些细节和内容,都写得一清二楚,小区居民看得见、查得到。对此,罗国振评价这样的小区自治靠的是高素质的业委会,同时小区居民也对乡约民俗足够尊重。如果这个能做得好,也不失为小区管理模式的创新,但作为一种探索还未必是申城小区管理的主流模式。因为毕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根据相关政策和法规,由物业公司来管理小区事务还是更专业,这里还涉及到水电煤维修、小区内交通管理和道路维护等一系列需要经验的“技术活”。
个人素质尚需从小做起
小区环境好不好,说的既是硬件环境,又有软件环境。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即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和法律意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上世纪80年代热门的这些口号,罗国振认为到如今也没有过时,反而值得重新发挥舆论的正能量。
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关键在于市民素质的高低;而市民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城市幸福指数。不过,就好比干净的地板上几乎没人会想到吐痰一样,城市的基础配套水平也会影响到市民的素质。
“上海在上世纪90年代刚开始做地铁规划的时候,连卫生间都没想到,今天你能想到吗?”罗国振说,其实城市配套的建设也在与时俱进,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新提出的“新常态”说法,其实不光适用于就经济建设,同样适用于制度建设。而上海的城市发展到了现阶段,完全有条件以更远的眼光着眼于城市功能和规划布局的完善。
伴随上海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区域布局和功能还需渐渐完善,而不是造好后“各自为政”,因为现在不光地上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连地下也有“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如果在基础配套上能连接起“地下最后一公里”,就能反映出申城现在的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