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摄影 陶 磊
因为涉及自己的“老本行”,市人大代表,大众交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杨国平在17个区县基层“样板”中,对“三防”并举全力挤压“黑车”生存空间的嘉定“样板”格外关注。
相对嘉定“样板”,如何在全市范围内,对“黑车”问题进一步引起高度重视,形成长效机制,则是身为市人大代表、“老交通”的他,更为关心的话题。
各方联手治理
杨国平认为,建设、交通、公安等部门联手治理,特别是公安参与进来,是解决问题的一大关键。
“国际上治理‘黑车’,都是以警方为主”,杨国平曾就“黑车”问题赴香港等地考察。香港对“黑车”的治理办法是查到就罚款、没收车辆,还要记入车主的诚信档案,今后个人在贷款、求职等各方面都会受限,因此违法成本很高,鲜有人冒险尝试。
杨国平说,上海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整顿出租车市场,硬件是越来越好了,但行业管理水平还要花功夫提升,“单跟香港比,他们人均道路面积比我们还少,但基本没有‘黑车’。”
规划应该先行
嘉定区创新属地管理办法,以“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举措,结合公交线网优化,在挤压非法客运生存空间的同时,满足居民出行需求。这样的方法,杨国平评价“不错”,可算是此前这一领域一系列探索的成功延续,“上世纪80年代末,就曾经尝试过。”
在杨国平看来,类似嘉定南翔等大型居住区,要从根本上解决“黑车”问题,规划先行、疏堵结合也尤为重要。“现在大项目立项、建设过程都有环评,但对交通配套的评估做得还不够”,杨国平认为,无论是重大项目,还是居民区、学校等民生项目,都应该要求做“交评”。此外,在大型居住区,港湾式的出租车扬招点也必不可少。
鼓励电话叫车
杨国平认为,鼓励市民更多地采取电话叫车的方式打车,也是解决“黑车”问题的有效途径。
目前本市出租车的电调量大约在2%到3%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出租车电调量的比例。即使是在收取电调费后,本市电调出租车的供应量也仅仅在80%左右。
按照一般城市的出租车配比,1万人应有30辆出租车左右;现在上海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300万,出租车仅5万辆。“打车软件”作为网络新兴事物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海出租车供需矛盾的突出。
如何让电话叫车成为“主流”?杨国平认为,通过打造全市统一的出租车调度平台,统一叫车电话号码,统筹调度本市几大出租车公司的车辆,有望实现这一目标,更好地解决供需矛盾,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加强外牌管理
根据相关统计,80%的“黑车”是外地牌照。由此,杨国平也提出了加强外地牌照车辆管理的问题。
有数据显示,目前上海的外地牌照车辆已达60万辆。在道路交通建设跟不上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保畅通”?杨国平认为,在这方面的管理上,要向北京学习——通过高峰时段限行、调整处罚标准、加强路面执法等多项措施并举,进一步严格管理。另一方面,上海牌照的“拍牌难”也要尽力缓解,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