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夏令热线’,就是老百姓可向媒体反映情况、表达诉求。今后,能否把‘夏令热线’打造成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上海社科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徐中振在本报“夏令热线”城市管理创新研讨会上,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管理和治理一字之差,前者是政府单一主体,后者是社会各方参与,“领导要往下走,到群众中去、听意见,但更重要的是,从群众中来,形成‘从群众中来’的制度安排。”
三个角度看长效
“我们是做社会研究的,特别是做‘草根研究’比较多,类似的基层案例我们接触也非常多。”徐中振说,今年晚报“夏令热线”挖掘、整理出这17个区县基层“样板”,很有价值。从中,也可选取三个角度来思考,如何才能实现“长效”治理。
一是公共性领域、多元化主体的矛盾。“以往我们从行政角度用了很多类似‘黑车’、‘黑诊所’等名词,无非是因为其不在政府管理体制内”徐中振说,其实它们是“灰”的,社会矛盾、社会纠纷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两极分化”。
二是市场交易行为与政府管理目标的冲突。这当中,社会主体严重缺位。从长远看,涉及到公共利益时,如何引入多元化主体积极参与,是摆在面前的一大课题。
三是相关部门执法与社会工作方法的互补。徐中振认为,群租现象,往往涉及业主间的利益关系,并非相关部门执法可以解决,“缺乏社会工作方法,老百姓碰到问题永远都会盯着政府来解决。”
三个机制比较弱
徐中振指出,目前我们的社会有三个机制比较弱。
■ 政社合作机制
“我们正在做个课题,一个4000多人的社区,有五六百个党员,因为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所以听不到他们在社区‘发声’”。眼下欠缺的是社会组织化、功能化的要素培育。
■ 社会协同机制
乱设摊、马路排档等20多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不是通过行政执法老办法能解决的。比如,对夜排档有意见群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周边居民,如果单靠政府部门去整治,效果肯定不长久。
■ 社区自治机制
“现在,发生上述问题,居委会实质性地发挥作用还是比较少,自治的机制和功能都还比较弱”,徐中振认为,许多问题都发生在社区,就要通过社会治理、社区自治的方式来解决。
三层结构待完善
很多人平时不去街道、居委,不代表不在街区生活。徐中振强调,需要完善的是街道、街区、居委三层结构,“老百姓的大部分投诉,都发生在街区的范畴,‘网格化’是行政管理往下去,我们的自治参与要往上走,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机制和结构来回应各类投诉。”
徐中振特别提到,近年来,社会各界做公益的热情“不是高涨,而是喷涌出来”,类似“一个鸡蛋的暴走”、凌云社区“绿主妇”等公益行动、公益组织,影响力日益扩大。一些社会资本也非常愿意投入社区治理项目,深圳的一家开发商就成立了上亿元的“社区发展基金”,每年出资支持解决社区问题。
“我们现在就差‘一口气’,把社会资源作为要素化资源,真正发挥好作用”,徐中振期待,今后媒体能够在公众和政府之间,更好地拓展出社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