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开宗明义地向上海市委提出了培养和选拔接班人这一全国普遍存在且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选拔培养接班人,这是“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始终极为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邓小平干部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
在邓小平关于“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的影响下,首先在中央顺利地实现了干部的新老交替。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老同志让路,中青年干部接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1979年前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虽然也都提拔了一两名稍微年轻一点的干部,但是,当时全国一个省市的党委往往有十五六个、十七八个,甚至更多。年轻干部的名字总是排在尾巴上,充当摆设和陪衬。针对这种现象,邓小平向全党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认真选拔年轻有为的干部。
其中,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更引起了邓小平极大的关注。
1979年7月,在邓小平就如何实现干部新老交替这一事关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关键问题苦苦探索的时候,他专门来到了上海。
7月21日上午,邓小平接见了中共上海市委的全体常委和几位顾问。市委第一书记彭冲请邓小平作指示。邓小平开宗明义地向上海市委提出了培养和选拔接班人这一个全国普遍存在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大问题是接班人问题。任何地方、任何部门都有这个问题”。
邓小平指出,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老同志先后都恢复了工作,但他们的年纪都比较大了,精力不够,又多数有病,并不能真正顶班。有的即使现在能顶班,再过5年也不行了。因此,现在要有意识地选拔一些比较年轻的人进领导班子,这是党的战略任务、根本任务。他还要求老同志要有意识地培养、帮助并大公无私地选拔年轻力壮的人,要任人唯贤,选真正好的,不能论资排辈。讲解放思想,这是最大的解放思想。
这次讲话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思考的一件根本大事,就是要解决组织路线问题,选拔好接班人。这次邓小平在上海发表的讲话仅仅是他在这个问题上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的一个开始。此后,邓小平在山东、天津视察时,又多次谈到,选拔和培养年轻干部,这是涉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党和国家的重要岗位能否掌握在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的干部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邓小平在看了上海市委推荐的中青年干部的名单材料后,十分满意。虽然邓小平对这18个人一个也不认识,但他表示,这18个人都合格
对于上海市委领导班子的组成,邓小平提出:市委常委这么多人就不太好,最好7个左右。
当时,上海市委共有19个常委。后来,邓小平在山东、天津的讲话中也都提到上海市委的常委太多了、太老了的问题。彭冲说,7个人少了。邓小平接着说,7个人少了,那就9个人吧。如果能比现在的班子年轻一点就好。另外,把市政府建立起来,副市长、副省长必须能干工作,厅局长一定要是壮丁。
他还向在座的上海市委领导同志特别提出,要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这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当然,这不仅仅是对上海,也是对全国其他地区提出的要求。
邓小平的这番话使上海的市委领导陷入了沉思。全国其他地区培养选拔接班人的工作已经起步,上海在这个方面决不能落后,这是关系着上海今后发展的一件大事啊。
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市委、市人事安排小组和中央工作组通过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发现人才,请老干部、老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举荐人才等各种方式,从与“四人帮”斗争坚决的干部群众中和其他先进人物中选拔人才,到知识分子集中的高校和科研单位物色人才,经过认真的考察、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比较,提出了由吴邦国、黄菊等18名年轻干部组成的名单。邓小平还特地请回了上海的老领导、当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丕显来指导上海领导班子的组建工作。
1983年2月22日上午,来到上海视察工作的邓小平召集陈丕显,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第二书记胡立教,市委书记、市长汪道涵等老同志一起商谈上海领导班子的组成问题。
邓小平在看了上海市委推荐的中青年干部的名单材料后,十分满意。虽然邓小平对这18个人一个也不认识,但他表示,这18个人都合格。上海人才多,合格的人也多,也选年轻的。60岁的,只能再干五六年了。你们市委各部、委、办、局每个单位要选3到5个年龄在三十多到四十几岁的人,准备再接替。你们提的名单中有5个50岁以下的可以了。从年龄上来讲,这些人可以说是后来居上。
一旁的陈国栋补充道,把踩线的人加上去是7个。邓小平表示,年轻的同志可以提到前面一点。我相信市委、市人事安排小组、中央工作组考察的结果。
接着,邓小平谈了对上海市委、市政府等领导班子具体组成的意见。市委、市政府的组成班子要进行大换血,要让更多的年轻干部有机会大显身手,但同时,也要适当地保留一些老同志。他对陈国栋、胡立教、汪道涵3位老同志嘱托道,在这次调整班子时,你们要留下来,要为年轻干部把握大方向,培养、锻炼这些年轻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