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两座新兴港城澎湃起全新动力,也寻求着重新定位——借力京津,谋求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循环经济体系。近期,上海多家媒体记者赴两区考察,实地探访河北沿海的绿色崛起。
“渤海明珠”曹妃甸区
7月31日,京冀签署七份文件,区域协作迈入实质性提速。
其中,《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格外引人瞩目:“曹妃甸区新型工业化基地,承接北京石化、装备制造、钢铁等产业转移,发展港口物流、海水淡化、节能环保等产业,并将与京津合作打造环渤海自由贸易区。”
“对接京津产业,打造绿色经济圈”,在曹妃甸临街不时可见类似标语。“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渤海明珠享誉已久:坐拥69.5公里的深水岸线,常年不冻不淤,无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域内浅滩、荒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为临港企业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
早在2005年即拉开产业转移序幕,首钢迁址曹妃甸非但没有“伤筋动骨”,反而“脱胎换骨”,在资源节约、低碳环保方面完成蜕变。
目前,已有19家央企和北京企业落户曹妃甸,总投资达1446亿元。一条条以绿色为基调的循环经济链条,正牵动着渤海明珠的转型升级。
“增极皇冠”渤海新区
“渤海新区距北京220公里,距天津110公里,高铁贯通仅需51分钟和30分钟。”提起渤海新区的区域战略地位,沧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国权很是自豪,不仅地处渤海湾穹顶处,而且全面进入京津一小时经济圈。
区位、港口、交通、土地和腹地五大优势,促使渤海新区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与资源外溢最多的重点。北汽集团40万辆整车、海兴核电和核燃料基地、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现代汽车第四工厂……超百亿元的项目就有10个。
其中,北汽集团华北汽车产业基地被列为渤海新区“一号项目”——占地3552亩,总投资100亿元,年产值达400亿元;涵盖微卡、轻卡、中重卡、越野等多种车型;依托黄骅港,每辆汽车的平均物流成本比在京节约600元。
承接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宗港口物流和现代临港产业,渤海新区积极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在转移京津产业过程中,明确要求“干净高端”,避免污染迁移牺牲环境。
“创融京津冀,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渤海新区力争河北沿海“增长极上的皇冠”。
“上海速度”助力传奇
向海而兴,曹妃甸区与渤海新区每天都在上演“沧海变桑田”的传奇,围绕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正在涌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巨潮,不仅掀起区域合作,而且汇聚全国活力,其中不乏上海的“身影”。
“传承上汽百年造车经验,打造河北客车生产基地”,走进位于曹妃甸的上汽唐山客车公司,蓝白相间的“申沃”客车令人倍感熟悉。占地3.9万平方米,具备底盘、车身、涂装、总装等生产线,这是上汽集团在中国北方最大的客车产业基地,也是河北省内唯一完成资质转移及落地的大客车整车企业。
“公司职工500余人,其中近200人的管理、技术团队全部来自上海。”公司常务副总晏和平介绍,项目2013年建成投产,拥有完整的技术开发能力,至今已交付1200多台清洁能源客车,覆盖7米至18米纯电动、混合动力、天然气客车。未来三年,上汽唐山客车将全面导入上汽集团的新能源客车产品。
而在渤海新区,上海电气承接的两期海水淡化装置正效力国华沧东电厂,是目前国内自主设计开发的单机产水量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上海速度”正谱写互动共赢。
“渤海明珠”与“增极皇冠”只是河北沿海港城的缩影,目前河北已确定40个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重点平台,希冀借协同发展东风,绿色崛起于渤海之滨。
本报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