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起的第二代版画家中,杨可扬先生堪称典范。其艺术风格朴拙敦厚,简劲蕴藉,个性鲜明,风格独特。他的成就,在中国新兴版画中独树一帜,故1990年被授予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而被尊为当代版画界执牛耳者。
然而从我接触杨可扬先生二十多年所得的感悟,我却不知怎么,总觉得杨先生更值得称颂的是他那极其高尚的人格。
杨可扬先生的人格之高尚,首先在于他的忠厚诚笃。杨老待人之诚恳,能让任何人感动。凡有求于他的,他只要自己能办到,没有不答应的,决不会虚与敷衍。我们上海鲁迅纪念馆有什么事求他,他从无不办到的。他的诚恳也是没有对象之别的,对任何人均如此。
其次在于他的宽厚仁爱。前些年,有位老版画家在我馆建立了专库,想找人题写库额,有人向我们推荐杨老,经库主及其家属同意后,我们就跟杨老提了。很快,杨老就题写好了送来。谁知后来库主家属意见不一,最后另找人题写,杨老的字竟没采用。这使我们很尴尬,后来去看望杨老时,带着歉意说了此事,谁知杨老却一笑:“没有关系,没有关系。用得上就用,用不上就算了。”我们表示,这件手迹我们还是保存着。杨老说:“你们觉得有用就保留,没用就扔掉吧。”真诚淡然,毫无芥蒂,让我们松了一口气。
其三在于无私利他。杨老非常善于体谅别人,绝对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前些年,我馆朝华文库建立后,在二库建立了一批老版画家的专库,请老版画家们自己来把关确定陈列方案,杨老却不来。他说:“你们定就是了,怎么摆我都没有意见。”其实,他是首先考虑让我们自主、方便,不要给我们添麻烦。我们请他题字,他总是不用说就写上横的竖的两三张,让我们自己挑。
其四在于谦虚低调。他虽为版画界耆宿,却从不张扬,不摆架子。对于艺术界怎么评价自己,他全不在意。据说他担任上海美术出版社副总编期间,自己没有在本社出过一本书。前几年,有老版画家写了关于版画的书,由我馆出资予以出版。之后,有人提出,杨老怎么没有也出一本呢?我们一想,是啊!就趁去看望杨老的时候向他提出。杨老很高兴,但表示他没有什么成果。他的女婿当即表示:其实杨老也写了一本,可是杨老没有提出来,也不让儿女向我们提。我们表示,马上来出版。令人感慨的是,杨老的低调谦逊也影响了他的亲属,以致直到去世,我们都不知道杨老已经病危多时——家属根本就不说,怕惊动别人。
其五在于公允持正。一次我们举办一个版画展览,其中有些展品有玩弄技巧的倾向。一些老版画家看不惯,提了很尖锐的意见。等到开幕,杨老来了,他从头到尾一幅一幅仔仔细细看了每一件展品,边看边沉思。看到末尾,我问他印象如何?他笑笑,只对我说了三个字:“看不懂。”我想,这句话包含了很多意思。一方面,显然他不太赞成那种以现代主义为名,玩弄技巧而实际空洞无物的艺术倾向,另一方面,他也并不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正确,从爱护年轻人探索精神的考虑出发,还是宽宏大度地不予置评。
其六在于热忱执着。先生自从在鲁迅先生感召下,献身于中国新兴版画事业,从此数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别人都去搞国画、油画,他却始终认定版画。晚年虽然年齿日增,体弱多病,目力渐衰,但却坚持做到每年有作品。尤其是每到春节前后,总能收到杨老手刻的贺年卡兼藏书票。我总要掐指算算杨老的年纪,然后总会惊讶于杨老以九十余岁的高龄,还是如此执着于事业和理想。
这几年身体逐渐衰弱,杨老出来参加社会活动逐渐减少,但遇到他认为重要的活动、事件,仍会抱病坚持到场。前年,我们纪念鲁迅夫人许广平女士诞辰110周年,原来安排的发言名单中没有杨老,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杨老与许广平也有过直接接触。杨老主动提出想发言。我们当然乐于聆听。九十四岁高龄的杨老让我们了解到一段珍闻。更令人感动的是,杨老的发言稿,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写成的。
所谓“仁者寿”,杨可扬先生享年96,于2010年5月仙逝,所有人都为艺术界失去一位令人尊敬的泰斗而痛惜,而我更为失去一位令人敬重的仁者而痛惜!我拟了一副悼杨老的挽联:
版画功臣传承鲁迅精神艺界人皆称泰斗
编辑老圃传布新兴美术梓林无不仰楷模
我所尊敬的杨可扬先生,为人当如是,长者当如斯。愿我们生者能学到他的一鳞半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