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高中学生要办一所1-6年级的完全小学,现在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事,可是在70年前,就是这批不超20岁的高中学生办成功了,而且办得有声有色。这就是由上海四川中路上的青年会中学(现浦光中学)的学生办的青中义小。
抗战胜利前两年,上海在日伪的统治下。青年会中学(简称青中)只有上午上课,但这些热血青年不甘于无所事事,便组织起来,分组到各处棚户区搞社会调查,发现有许多学龄儿童因家庭困难辍学在家,激起了社会责任感。经过多次同学校协商,终于得到同意,利用下午空闲的教室,办起了小学,定名为青中义务小学,简称青中义小。
在中学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由这些中学生担任校长、教务主任、总务主任、财务主任的筹备小组,教材采用正规小学的课本,教员必须能坚持一个学期在校而且是功课全部合格的中学生。经费除了中学支持一部分外,由社会募捐以及争取富裕学生家庭赞助。青中除免费提供教室和水电外,还提供教学所需的教具。大门不挂牌,没有去当时的教育部门注册,主要是避免日本人来检查,但还是做了校徽、校旗等等。
青中义小成立后,很快就有几百名学生入学,我有幸是其中之一,就读四年级。学校由二十几名中学生管理和教学,所有的课本、考试、升留级等标准和当时一般小学一样,惟独不设日语课。
这些教师比高年级学生大不了几岁,实际是小学生的“大哥哥”,没有正式小学教师那样严肃,和学生更接近。他们利用青中有健身房、游泳池的方便,带学生上体育课、做游戏,带高年级的同学游泳。节假日,组织郊外远足。青中常有运动会在虹口公园举行,就带小学生们去参观,有的高年级学生还参与比赛呢。他们跟在中学生队伍后面,举着校旗,连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都坚持步行到虹口公园。个别小学生走不动了,就轮流抱他们,有哭鼻子的就哄他们或做游戏。
抗战胜利,这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中学生,就教学生唱《民主歌》《黄河大合唱》《傻大姐》《青春鸟儿》,组织大合唱,排练节目,利用课余时间演出。课外活动多,但义小的教学质量也很好。六年级毕业的学生大都考上中学,按升学率讲也是一流的。
胜利第二年,青中恢复全日上课,义小就不得不停办了,便组织了一次规模庞大的“恳亲会”,地点在青年会二楼大礼堂。会上校长汇报这两年的办学情况,教师和学生代表发言,家长代表致感谢词,最后由教师和学生表演节目,气氛非常热烈。散会时,家长和老师、学生和老师热烈握手、拥抱、道别,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这个学校真是义务加义务,不收学生一分钱,教师不仅没有工资或津贴,有时还贴钱给学生买糖果点心,支助家里更困难的学生买学习用品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是难能可贵。亲爱的老师现在年事都很高了,不知是否还健在?不知你们现在哪里?请告诉我,我一定会去拜访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