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经济没有这么繁荣,人口没有这么稠密,交通也没有如今发达,人们在旅行时都吃些什么呢?翻书发现,前人在路途上想得很周到,出发前都准备好了“路菜”。
所谓“路菜”,就是人们在路途上吃的菜。《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便把他素日爱的家做活计,内款器皿以及内造精细糕点路菜之类,备办了些。”《市声》第三六回:“晴轩开出路菜,是半只板鸭,一方南腿,叫菜房切好送来。”巴金《家》三九:“你带的路菜还太少。”有的书籍虽未写明是路菜,但根据上下文内容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知道他们也必须带上路菜。
《红楼梦》中林黛玉北上,薛蟠远出做生意,少则半月,多则半年,没有路菜,他们无法成行。林黛玉曾说:“南边带来的大头菜,配着粥吃。”这里的“大头菜”就是路菜。林则徐贵为钦差大臣,从北京到达广州用了近三个月时间,中间要经常穿越人迹罕至的偏僻之地,能见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小旅店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他也要带着很多“路菜”。这一点,我们从林则徐的日记中也能看得出来,他不但在旅途中常吃路菜,而且吃的也多半是五香大头菜。
古人把路菜带在身边,不但方便途中饮食,也保证了健康。有了路菜。露宿荒野时,拿出点干粮,烧点饭,配上路菜吃上一顿,实惠又实用。当然,古人带的路菜除了大头菜之类的咸菜,也有鸡鱼肉蛋类的荤菜,以保证营养。路菜要重油、稍咸,可以经久不坏,易于吃粥下饭,适于冷食,还要无汁便携带。像鸡丁、肉丁、香干、焖笋以及刘姥姥在大观园中吃到的茄子、斑鸠丁、炒笋丁、乳酱瓜丁等等,都可作为路菜。盛放路菜的菜篓大都是竹丝或者柳条编的,内里糊有绵纸,然后里外再都刷上桐油,既结实耐用,又可以防止油汁漏出。
尽管路菜比现今的出游吃喝多有不便,但在那“西出阳关无故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茕茕苦旅中,它们依然为长途旅行者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