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在邓小平的故乡四川广安,邓小平亲属代表邓楠、邓榕以及邓卓棣,与四川省各界人士一同参加缅怀活动,并为“坚定的步伐——邓小平”大型雕塑揭幕。
“坚定的步伐——邓小平”巍然耸立于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序厅。雕塑主体高3.9米,浮雕宽9米、高16米。邓小平迈着矫健步伐向人们走来,背后是巨幅浮雕壁画,画中是邓小平一生牵挂的祖国山河。小平同志神态坚毅、从容、自信,在射灯的照耀下,与他身后层层递进的浮雕形成轮廓分明的光影效果,令人油然顿生无限敬意。
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这尊大型雕像的作者,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听他讲述创作邓小平塑像背后的故事。
三次敬塑邓小平像
吴为山回忆说,“此前三次敬塑邓小平。第一次是2009年为南京渡江纪念馆塑五前委像,即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前委的合照,小平同志是双手握在腹前,有人提议还原历史,但我感到这样处理不能充分反映小平同志机智果敢和自信的一面。翻阅了他不同时期的若干张照片,发现他习惯将双手插入口袋。经过比较选定了这个造型,反映出小平同志的从容、睿智、果敢的精神状态,也彰显了其非凡的领导智慧和才能。”
“第二次是应邀为小平同志的母校广安中学塑造邓小平铜像。小平同志自从15岁离开家乡,去法国寻求真理,走上革命道路,直至去世,78年未回过家乡。家乡人民对这位为中国革命奋斗一生的卓越领导人无限怀念,多么盼望伟人回家看看,与乡亲们叙叙旧啊!我选取了平凡、朴素的邓小平形象,穿着短袖衫,漫步于田埂。他慈祥中饱含着深深的乡情,仿佛在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件作品在塑造手法上浑朴、厚重,恰如老人的品格,朴素无华,实事求是……”
第三次是以邓小平留法期间的一张照片为原型创作的一尊铜像,现陈列于中国雕塑院展览馆。
汲取灵感确定立意
去年下半年吴为山应中央文献研究室之邀为邓小平塑像,雕塑将立于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如何立意与塑造?选择什么时期的形象、姿势、表情?以什么样的手法表现?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吴为山陷入苦思冥想之中。
回顾几次为邓小平塑像的经历,吴为山逐渐明晰了思路。此次所塑邓小平像,更着重于把邓小平置于历史的空间来塑造。吴为山访问了邓小平生活二十多年的北京旧居,感受伟人生前所处的环境,倾听家人对他的怀念和对生活细节的描述。
今年春节,吴为山再次去广安,在他生活过的土地上汲取创作灵感。“我心潮起伏,我们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受惠于伟大的时代,目睹在社会大变革中,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更感受到国家与民族前进的步伐。”
习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讲:“中国发展的实践证明,当年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今后我们要坚持走这条正确道路,这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在吴为山看来,为伟人邓小平塑像,不仅是本人形象的再现,还应当体现一个伟大时代、一个伟大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历史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进步、中国社会发展的里程碑。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表现他改革开放时期的形象,更能体现这位伟人的历史地位与精神风貌。
自信、从容、坚毅……一尊塑像,可以反映被塑者的风貌;一尊塑像,更可以代表一个时代。很显然,青铜塑造的邓小平像饱含历史沧桑,信步迎风,坚韧不拔,正是在大时代变革中叱咤风云的形象标志。
吴为山决定立意以“坚定的步伐”为题创作邓小平同志像。
稳健步伐是坚定象征
3月18日,在中央文献研究室会议厅,邓小平塑像的构思与形象的塑造获得一致通过,吴为山一门心思开始了3.9米高的雕塑大稿的再创作。“这是一个充满感恩与崇仰之情的创作过程。我参照了数百张照片,最终确定了他身披大衣、阔步向前的伟人形象。”
5月23日,邓小平女儿邓林、邓楠及中央文献研究室领导和广安市委领导来到工作室,对塑像予以高度肯定,旋即开始翻模与铸铜。
考虑到陈列馆的大厅很高,吴为山将塑像的背景以浮雕的形式表现,它与铜像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使观众可徜徉其中,从塑像背面也能仰观伟人山体般的身躯。浮雕采取写意的手法,选用澎湃的大海和连绵的群山作背景,也有着特别的寓意——辽阔的大海,寓示了一代伟人的胸怀;蜿蜒的山脉,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龙脉……
历时一年,精雕细琢的“坚定的步伐——邓小平”大型雕塑作品终于呈现在世人眼前。采访中,吴为山的一句话也许能概括这座雕像的意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塑像似一座巨峰,巍然耸立,他立于纪念馆的序厅,以稳健的步伐不断前行,是坚定不移改革开放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