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徐汇区长桥街道阳光之家,工作人员庞晓青迎来了一个个学员,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
对全市8000多名注册学员来说,在阳光之家,他们不仅交到了朋友、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许多必要的生活技能。而对这些学员的家庭来说,“阳光之家”的意义不仅仅是智障人士的“托儿所”,更疏解了家庭的生活压力。
课程设置“接地气”
萍萍是一名三级智障的学员,智力水平相当于六七岁的孩子。2005年刚来到阳光之家时,萍萍对这个陌生的环境心存抵触。王芳记得,当时阳光之家的教学内容也不够丰富,多为唱歌、跳舞等基础课程。
2006年开始在阳光之家工作的庞晓青说,当时自己从助残员转为特教老师,第一次与智障孩子面对面接触,根本不知道怎么交流。“当时的课程的确以数学课、音乐等文化知识课程为主,后来才慢慢转向实际操作课程,更强调学员的动手能力。”庞晓青说,很多家长常常会担忧,自己百年以后,孩子该怎么生活?“所以,我们根据他们的诉求开设了社会交往课,带孩子到超市去购物、到邮局去寄信、到医院去看病。”
日常管理更规范
“现在要是不让她来,她会不开心。”王芳说,这些年来,萍萍在阳光之家认识了许多小伙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平时做手工赚来的钱,她会买好吃的东西给大家分享。”庞晓青也感觉到,学员们越来越开朗、懂礼貌,互相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有一些自闭症的孩子,即使坐在那里不太说话,也要来。”
除了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外,阳光之家的管理也日趋规范。以前一个街道就是一种做法,比如建档案。而现在统一要求按照日常看护、教育培训、特奥、简单劳动、康复、安全教育这6大类活动来分门别类建立档案,并规定了更新的频率。
通过学习长才干
“刚刚去阳光之家的时候,孩子连基本的洗澡都不会,现在会帮我拖地、铺床。”王芳说,阳光之家不仅帮助了孩子,更帮助了她的整个家庭,“孩子在那里通过不断的学习,长大了、懂事了,提升了自己的价值。”
庞晓青记得,第一次带学员去松江的基地夏令营,洗澡时有个孩子在浴室呆了半个小时还不出来,老师进去找他,发现他身上都是干的,原来是因为不会拧水龙头。“去年,我们有3个学员去外地参加10多天的面点培训,一开始有个孩子的妈妈不让他去,说他连衣服也不会洗。没想到,表现最好的就是她的儿子。家长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这个能力。”
阳光之家的作用不仅在于解除了家长无暇照顾孩子的后顾之忧,庞晓青认为,很多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无形中缓解了家长的压力。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