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江口、黄浦江的“咽喉”,傍水而建的吴淞镇在历史上颇负盛名。但随着老城区的改造,吴淞老街风光不再,现在仅存的和丰路、北兴路两边的街区,由于动迁难以铺开,已经搁置了10多个年头。剩下的房屋严重老化,有的坍塌,有的岌岌可危。有居住在这里的市民建议,在动迁难的情况下是否能换个思路,让居民自己动手改造,重振吴淞老街雄风。
老街千疮百孔
蔡先生在吴淞老街长大,如今已经60出头,他就住在和丰路边上。他说上世纪80年代末,吴淞老镇从同济路开始由西向东进行动迁改造,后来延伸到了最东端的和丰路北兴路地块。由于动迁出现了种种问题,改造工程于本世纪初进入僵持阶段。10多年来,这里的住房只能修补,不能翻建,许多居民考虑到迟早要动迁,产生了等待心理,对自己的住房任其老化。还有的到外面购房,让老人在老屋留守。而蔡先生一家的住房也是千疮百孔。对于这样的现状,他也感到很无奈。
不如改变思路
一些“老吴淞”告诉记者,吴淞镇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名镇:100多年前,国人宣布对外开埠,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淞沪铁路开通,荟萃“北洋鲜”“南洋鲜”的海洋水产鱼市逐渐形成,使得吴淞镇市街日益繁荣,成为世界瞩目的名镇。在现存的和丰路街区,还依稀可辨当年留下的历史建筑。
“老吴淞”张先生认为,老街区看上去虽然破落不堪,但历史风貌没有改变,在动迁陷入僵局的情况下,主管部门不妨改变思路,即顺应当今社会寻根问祖的潮流,干脆让老街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进行修葺:目前自发集市还是相当热闹,可按“谁家的孩子谁家抱”操作,在整体框架下,由住房产权人对门面房和其他房屋进行修复,形成老镇商业街,铺面可自己经营,也可出租转让。涉及到道路、用水、用电、用气等公用设施的,则由政府部门负责投资和落实改造。
还有位“老吴淞”朱先生建议,吴淞老街整修改造后,一些历史名菜点也可以恢复,诸如当年颇负盛名的佳肴红烧鱼、油爆长江青虾、盐水长江白米虾、五香烤子鱼、小笼馒头、黄豆骨头汤面等。还有具有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抗战遗址,如作为中共地下党新四军联络站的一德药房、新四军物资秘密供应站等,经过修缮,都可以供人们瞻仰。
需要调整规划
对于市民提出的这个思路,记者曾与负责老街动迁的宝宸集团相关部门沟通,他们认为,原先的改造方案是推倒重来,在原地建设吴淞新城十四街坊商品房,现在要对原定方案进行修改,不是房产开发部门能够决定的,这要看当地有关部门对规划是不是有调整的意向。看来,吴淞老街能否绝处逢生,还得等决策部门研究考虑。
特约通讯员 史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