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4年08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对照“湿身慈善”
徐轶汝
  徐轶汝

  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在一片反思和质疑声中渐渐归于平静,公众希望将爱心转化为对“渐冻人”群体实实在在的帮助。撇开“冰桶挑战”泛娱乐化的问题不谈,这次公益营销获得的成功是扎扎实实的,“渐冻人”群体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对于国内公益组织来说,不妨参照“湿身慈善”,检验一下自身短板。

  首先,创意至上。不可否认,国内大部分慈善活动过于一本正经。横幅一拉、音乐一放,志愿者背着募捐袋上街劝募的传统形式,号召力与“冰桶挑战”显然不在一个等级。传统慈善比较关注受助人的需求,但现代公益尤其重视捐赠人的体验。

  其实,创意募捐近年来很受年轻一代追捧。比如目前盛行的行走类慈善活动,在国内各地都供不应求,比较知名的有“一只鸡蛋的暴走”等。预计9月在上海举行的彩色跑(color run),一上线就被一抢而空。国内公益组织目前还缺乏策划这类创意募捐活动的能力,也缺乏这类公益行动策划的支持机构,但社会需求却非常旺盛。

  其次是整合资源的能力。受慈善危机大环境的影响,国内公益组织大多看重自身的公信力建设、项目经营,强调发展专业服务能力,但往往会忽视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忽视对自身影响力建设的投入。

  目前国内草根公益组织的公众知晓度普遍不高,不仅“撬动”明星资源的能力不足,在同企业洽谈合作时,谈判能力也需要锻炼。若是想在微博上发起慈善行动,公开@几个大V,天知道人家愿不愿意搭理你。

  第三是对社会变化的应对能力不够。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就是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不足,所以社会组织应当是对社会变化最敏感的一群人。然而,此次“冰桶挑战”传入中国好几天之后,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作为国内善款的主要接收方,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国内的“渐冻人”公益组织并不少,上海也有,却迟迟不见他们站出来积极回应,为自己在这场“慈善狂欢”中争得一席之地,实在可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南京青奥会特别报道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医界
   第A26版:上海新城区
   第A27版:市场资讯/综合
   第A28版:百货/市场资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新民资讯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美食速递/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新民好吃
   第B14版:优游食林/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
   第B16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严格执行判决,防控司法腐败
艺术的边缘
对照“湿身慈善”
破解“医患纠结”从哪里起步
食品安检
批评的陷阱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对照“湿身慈善” 2014-08-28 2 2014年08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