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和患者,应在疾病面前守望相助,为何有时候却变得剑拔弩张?就拿岳阳医闹事件来说,如果患者家属稍有医学常识,就不会在治疗前说出“如果救不活,你们所有医护都不用活”;如果医疗纠纷调解机制足以取信于人,患者家属在治疗后又何须选择“宁闹不谈”?从医疗纠纷演变成暴力袭医,从质疑结果蜕变为过激行为,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信任,破解“医患矛盾”的关键就在于重建信任。
重建医患信任,需要健康的舆论环境和理性的社会心态,媒体和公众都有责任去修复医患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置身事外,甚至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围观心态。“八毛门”“缝肛门”等乌龙新闻一再表明,极端情绪、有罪推定,只能让遍体鳞伤的医患关系更加千疮百孔。
当然,涵养理性的社会舆论,不能取代制度层面的革故鼎新。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无论是购买医疗责任保险,还是引入行业协会参与调解,都是运用第三方破解信息不对称的困境。我们也有行政调解和司法诉讼,如何打消患者认为它们“跟医院是‘一家人’”的顾虑,应成为改革的关键。另一方面,让公益回归公益,就要彻底铲除“以药养医”的体制积弊,更应拿出触动利益的勇气,彻底斩断医疗贿赂。(李拯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