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说奇人,说本城有个咖啡店主,每天只卖30杯,一份一份地磨,一杯一杯地煮,每杯的价格大约比同类店贵百分之五十,但物有所值:因为店主一边忙,一边和客人交流咖啡心得,讲咖啡故事,不停地讲,有问必答。同事多年喝咖啡,第一次听到那么多有关咖啡的知识,感到新奇。店主有清规戒律:顾客须敲门方应门,并谨慎地询问顾客来路——不卖给公款消费的,不卖给成群结队的,不卖给喧哗打牌的,吸烟者免入……如果看客人端起杯子“一口闷”,他便非常地可惜,坚决不再卖第二杯。我估猜店主可能的经历,可能是在哪里生活过。同事说,猜对了,的确如此,他就是热爱咖啡,赚的钱交了租金,够生活就行了。我说,他能不能一直这样做,是不是高人,不要急着评说,再等等。据说日本的寿司大师小野二郎,一辈子做寿司,每天只接待十名顾客,传为美谈;但有报道称他儿子想“做大做强”,到中国开分号,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也许是“做大做强”听多了,反而很怀念另一种态度。我至今记得六十年前童年住处巷口的杂货店老板,他就靠那半间门面,撑着一家人生活。自晨至昏,总是那样恭敬亲热地称呼过往的街坊,包括我这样的“小朋友”。我对“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认识,最早就是从他的小店开始的。我成年后,发现很多人记忆中都有那样一家小店。而现在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连锁店,却没有那样的风致和温暖。
今春路过一处街口,看到一妇女在法桐下卖桂花酒酿,买了之后,忽然想起,多年前一直有人在这里卖家制桂花酒酿,品质极好。轻声打听,是不是某氏家人,回说正是。回家品尝,远非超市可比。于是长叹,二十多年过去,第二代仍这样生活,规规矩矩做点小本生意。只是为躲避城管,多了辆电动车而已。街区有炸油条为生的福建人夫妇,五六年了,门前挂一牌,上书“放心油条”四字,每天五点即起,卖到十点钟收工,总是得排队。连我们这些医嘱远离油炸食物的人,也常常去那里冒冒险。我甚至想到,那些营养专家和医生也该来吃吃,中国油条,品质可以这么好。可惜,前一阵要“拆违”,半个小时就推干净了。现在路过,仿佛还能嗅到那正宗油条的香味儿。还有,住处不远,那卖馕的维吾尔族父子,看他们做馕,真是用心用力,那份认真,少有;你不能想象这么大的馕只卖四元钱一只。他们做的馕是这一带最好的,我曾担心他们会失望,只要路过,总买两个。小伙子告诉我:生意还可以,每天能做一包面,够维持了。
这些劳动者,做酒酿,炸油条,做馕,规规矩矩的,不偷工减料,不掺假,凭着良知的小本买卖,要做上几代,受人尊敬。不管承认不承认,他们被当作社会“底层”,除有人来收“管理费”,连个“协会”也没有;即使有,或许他也没有资格参加。运气好点的,得了口碑,成为一地小有名气的店铺,仍然希冀太平,不折腾,不拆迁,不乱收费,勉强度日;运气更好一些,有贵人微服相助,名人大事宣扬,成一地名店,那就要编传说了,概率太低。但无论如何,总会有人怀念他们,特别是在这个工业化商业化迅猛的时代,精致地做手艺,不吹牛不做假,把品质体现在三五元钱的小买卖中,真的不多见了。这也是我在街头,看到这些小商小贩而肃然起敬的原因。
带着热情去做一块烧饼,去缝制一件衣服,礼貌待人,芸芸众生,无一不是“客”;他们精益求精,不是为了“做大做强”“创立品牌”“开拓事业”,他们追求品质,有的是“热爱”。
我从来只敢说说芝麻绿豆,不敢想大问题,我每听到“做大做强”就心惊肉跳。如果这些做酒酿炸油条烤馕的以“小”为耻,立鸿鹄之志,不但做大做强,还有志仕途,做了市长,就有可能把城市当面团捏起来再切开,泡在水里,炸了玩儿。看报道说本城马路前些年被挖共计四千多次,就想,要是他们肯老老实实地学习做点小买卖,或许就是对时代的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