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大赛由松江区政府主办,历时半年。同时,大赛中涌现出来的部分优秀朗诵和演讲作品也将登上第八届上海朗诵艺术节的舞台。据统计,全市参加初赛、复赛的市民有上万人,参赛者的年龄由3岁至84岁,创市民文化节参赛选手年纪最小的纪录。
大赛采用的是朗诵和演讲相融合的表演形式。演讲是演讲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和态度。朗诵则是二度创作的口头艺术,亦即演员在理解感受文学作品形象和感情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有声语言再次创作艺术形象的过程。本次朗诵和演讲大赛,将朗诵和演讲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很多演讲者将生活中的事例在演讲时运用朗诵的方式和技巧进行艺术化表现,而很多的朗诵者也通过这样的活动逐步让朗诵艺术走向生活,更可喜的是二者在融合中取长补短,在保持基本特征不变的情况下,呈现了融合创新的效果。
以小见大
百姓生活折射城市发展
大赛把最绚丽的成果展示放在了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新落成的新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因为涌现出来的百姓明星,都脚踩大地从基层走来。徐汇区湖南社区朗诵队有三位队员,一位创作,两位表演了《我爱你,武康路》。作者邹浩泉,是一位在武康路社区居住了半个世纪的91岁老人。他以浓厚而又质朴的情感写出了这条百年老街所经历的风云突变和他对社区的热爱。而73岁的美籍华人张菁和68岁的“老上海”毛国治,以极具普通百姓生活气息的朗诵,仿佛让听众跟着他们一起“走访”了武康路上的优秀历史建筑,并追寻了百年老街的历史人文。
松江区80后演讲选手蔡恒熙是一位集编、导、演、主持于一体的“全才”。他的演讲《生活在松江是幸福的》,与听众分享了自己从小到大和松江一起成长的故事,从自己幸福小家的成立折射出了松江、上海乃至中国飞速发展的城市进程。
以情感人
暖心故事传播人间大美
杨浦区初三学生张展彦朗诵的散文故事诗《送冰激凌的女孩》,讲述了一个故事。从小疼爱孙女的奶奶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被送到了敬老院,奶奶只认得她是送冰激凌的女孩。在奶奶去世之前,这个送冰激凌的女孩给奶奶带去了安慰,而自己却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遗憾……情真意切的朗诵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并深深唤起了他们心底那份浓浓的孝敬和感恩之心。
年轻的新上海人、公务员于慧以《风雨过后是彩虹》,诉说了一个在上海打拼的新上海人的梦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风雨之后就是彩虹。她在上海的奋斗故事和梦想引发无数新上海人的共鸣以及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
虽然没有进入“百强”,但是“白天挥刀卖肉、夜晚挥笔写诗”的“卖肉小子”、农民工诗人鲁传江,依然获得瞩目。他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在肉铺里奏响梦想之歌》,掩不住梦想的光芒。鲁传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位农民工通过执著地努力,不仅成为一名诗人,肉铺生意也越做越大。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平凡的劳动者努力奋斗追求梦想。
以点显面
平凡工作反映职业精神
松江区演讲者郭晨出生于警察世家,他演讲的《三代热血铸警魂》分别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爷爷、爸爸和自己分别处于解放初期年代、改革开放年代以及现今国际化年代从警的经历和心声,让大家从一家人身上看到了千千万万警察崇高的职业精神,正如他演讲中所说的“警察把青春献给了公安,把忠诚献给了祖国,只为实现一个平安的中国梦!”
市总工会系统的孙逊来自于同济医院,他带领着医院的一群热爱朗诵的医生护士组建了一支朗诵艺术团。他们的一首《生》,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讴歌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令在场的观众们肃然起敬。市总工会在参与这次市民文化节朗诵和演讲大赛活动中还出版了全国第一部《农民工诗集》,全面反映工作在最艰苦岗位上的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情感和理想。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