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由于企业转制和迁移等因素,徐汇滨江沿线出现了不少闲置仓库和空地。经过出租和转租等环节,这些闲置建筑和空地又被“二房东”、“三房东”违法搭建“派生”出新的搭建房。不少来沪人员在这里“烧、吃、住”,逐渐形成了与滨江建设不相称的“都市里的村庄”。
随着滨江开发作为市政府重点项目的推进,尽快拆除沿江单位和个人的违法建筑为滨江开发清租腾地被列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龙华街道对历来“头痛”的拆违问题地进行了梳理,从“被拆者”的实际情况入手,在“人性化操作”上做文章下功夫,摸索出一条具有“龙华特色”的拆除违法建筑的新路。
人性化设计做足事前功课
位于滨江区域、违法建筑面积高达8000余平方米的某央企下属公司拆违“拔点”任务的完成,就得益于龙华街道认真做好人性化的设计,并将事前的“功课”做足做好,为顺利地实施“啃骨头”拆除工作“打好了前站”。
由于该违法建筑属于“央企”单位,街道多次专题研究,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和合适的突破口。各职能部门针对该企业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地设计了人性化的工作方案。街道先通过各种渠道向这家企业上级部门宣传滨江开发对上海和全国发展重要的意义,一番入情入理的“劝说”,说通了公司的上级部门。有了这层“垫底”,然后再由上级部门做企业的工作就“和顺”多了。
人性化善后尽量不留尾巴
在拆除违法建筑过程中,街道注意站在百姓的角度,从被拆除单位和个人的视角出发,在政策和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设身处地”为被拆单位和个人考虑,尽可能地给予人性化补偿和安置,让被拆户看到政府为他们所作出的真诚努力,这样就比较容易“找到共同点”。比如,某单位的拆除就经历了有关部门上门宣传,遭遇“反对”、再上门,“不理”、再细致工作并“尽量为动迁户争取补偿和善后政策”等环节,使得被拆户看到了街道的“真心真意”。
人性化实施力求三方满意
要顺利地拆除违法建筑,最为纠结、也最直接的矛盾焦点便是 “利益问题”。为了破解这个最为敏感的实际问题,街道充分协调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反复酝酿实施方案。就在这次吴家宅地区4100平方米的违法建筑“拔点”过程中,街道早摸底早宣传。项目启动后,街道又多次召开由市政、市容等部门参加的现场联席会议,及时协调和处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针对被拆迁的“事主”提出来的各种“可否延期搬迁”、“能否增加点补偿”等问题,在政策和时间节点许可的范围内尽量给予人性化的考虑,为“最后期限”前完成拆除任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到9月17日最后期限,4家“事主”单位早已搬迁,而240多户“事主”家庭也于两天前搬离。通讯员 冯联清 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