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感冒一样,人类难免会受精神疾患的侵扰,如何更人道、更宽容地对待“精神障碍”,这是观念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本周, 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通过《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自明年3月1日起实施。从维护市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到推进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保障,这部地方立法均给出了明确说法。
“心理危机”干预
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工作生活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本市各类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升高。“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自杀等严重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增加了全社会经济负担,影响个人和家庭幸福。”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施荣范说。
2010年《上海市居民心身健康调查》显示:上海民众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现患率已居国际中等水平,精神疾病的终身患病率虽低于多数发达国家,但上升趋势明显。上海市民每5个人中有1人一生中患过至少1种心理行为问题,每8个人中有1个正存在某种心理行为问题。
因此,心理危机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干预严重心理危机,本市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全国最早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但总体而言,目前全市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能力依然薄弱。一个突出问题是,心理危机的就诊率普遍较低。
就诊率低,一个客观原因是,作为辖区唯一的精神专业医疗机构——区精神卫生中心承担了辖区内重性精神病人的治疗管理和心理卫生服务,但心理咨询室均设置在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就诊患者的私秘性很难保证。为此,条例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实施作出如下规定——
■ 乡镇街道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募志愿者等方式,组织社会力量和具有精神卫生专业知识的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的心理健康指导;
■ 政府部门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应急处置的协调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处置队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应急处置。
■ 市卫生计生部门设立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监测、教育、培训和评估,为社会公众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支持。
不必讳疾忌医
目前,本市在册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11.3万人,全市卫生计生、民政、公安系统共有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24家,核定床位9008张,实际开放床位13142张。
长久以来,提及精神疾患,人们总是难免心生禁忌,以致讳疾忌医。这种狭隘的偏见,对生命而言,并不亚于疾病本身。消除偏见,或许可以先从“用语规范”开始。今年年初,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俞悦提出书面意见,建议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表述,本市地方立法修改“精神疾病”的表述,统一使用“精神障碍”。这个建议已在通过的条例中得到回应。
如果说,充分的心理危机干预是精神健康促进的促进的第一步,意在源头预防;那么,一旦患病,及时科学的治疗,则是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为此,条例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看护、诊断和治疗,都有明确的规定。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初次就诊时,72小时候内要得出诊断结论,条例为此对医生执业能力提出特别要求: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
虽然,作为上位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并未对精神科执业医师的职称提出要求,但条例还是提出了对执业医师的“职称要求”。这一立法意图是——“有利于对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沈晓初说。
于是,一旦被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具有危险行为倾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应当立即指派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诊断。如果无法作出诊断结论,应当将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留院观察,并在72小时内作出诊断结论。
同时,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留院观察期间,精神科执业医师如果认为需要治疗,应当经过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书面同意,方可实施治疗。其中,若要治疗可能危害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生命安全的躯体疾病,却又无法取得患者或者家属的书面同意,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可以先行治疗,然后将治疗的理由告知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及其近亲属,并在病历中予以记录。
“所有这些与治疗有关的程序设定,都是为了让真正有病的患者得到及时诊治,让没有精神障碍的人不被非正常的误诊。”沈晓初说。
帮助实现回归社会
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既要加强医疗救助,也要给予他们生活上的救助。
现实生活中,精神障碍患者往往遭遇“就业歧视”,生活也随之陷入困境,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关心帮助。为此,条例第58条第二款特别规定:民政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确定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的内容和标准,并依法给予医疗救助和适当的生活救助。
生活救助之外,法律援助也不可或缺。在精神障碍患者易受侵害的权益之中,财产权益,便是其中一种。因为失去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精神障碍患者的财产权益需要监护人代为管理。不幸的是,一些监护人将精神障碍患者的财产权益占为己有,乃至发生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无家可归的情形。类似的权益受损,需要法律援助,精神障碍患者都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援助,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援助——这已是法定规范。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