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工业和信息化部确认,目前正在加紧研究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总的改革方向是政企分开,取消食盐专营。这是第一次有政府部门对食盐专营取消的传闻加以确认。
虽然有关部委官员昨天向媒体表示,改革方案尚未最后定稿,一些内容还需协调、审批,但这毕竟是盐业谋求改革十几年来,最具实质性的消息。
取消食盐专营之所以令人瞩目,一来缘于盐业专营制度在我国已延续两千多年,二来缘于人们对打破垄断经营的期待。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食盐价格是涨是跌,引人关注,另外可以肯定的是,可供选择的食盐品种将大大增多。
第七版改革方案通过
此前,中盐协会透露,第七版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已获相关部委通过。其中,废止食盐专营和健全食盐储备体系两项内容最受资本市场关注。
按照方案规定,从2016年起废止食盐专营,允许现有的食盐定点企业进入市场,允许食盐流通生产企业跨区经营,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放开小工业盐等其他用盐的经营。昨天,工信部作为食盐主管部门通过书面函件称,盐业体制改革后,涉盐企业将可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和公平竞争。
中国盐业协会解释,按照已过会的草案规定,盐业在2015年继续专营,2016年取消特许经营,2016年企业同时申请新许可证,获得新许可证的企业2017年开始新的经营活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开始承担执法资格,社会资本进入盐业,只能进入已取得经营许可的企业。
对于健全食盐储备体系,中盐协会人士表示,协会提交给发改委的意见为建立中央、地方两级储备,国家储备由中盐总公司负责,地方储备由地方盐业公司负责。
专营的两个依据过时
盐虽然价格低廉,但作为生活必需品,盐税成为封建王朝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国家垄断盐利。在中国盐业史上,国家对盐的专营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管仲相齐桓公,开中国盐法之始,以官制食盐为辅、民制食盐为主,官收官运官销,将租税置于官府专卖盐价之中,以增加国家收入。
但是,时至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财税收入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力推盐业改革的原国家经贸委运行局副局长陈国卫说,我国盐税占国家税收的百分比,也已由1950年的5.49%下降到2006年的0.04%,早已失去财税主力军的作用,没有继续实行食盐专营的现实依据。
以往支持食盐专营的另一个依据是“食盐加碘”。中国曾是世界上缺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一度有7亿多人口缺碘,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从此开始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强制推行加碘盐政策。为了保障食盐加碘,1996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食盐专营办法》。但据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营养碘盐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底,中国碘盐覆盖率已经达到98.7%,连续8年保持在95%以上,基本已消除了碘缺乏病。
有专家一针见血“我不知道食盐加碘的问题和改革有什么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表示,无论食盐专营体制改革与否,加碘政策以后必须还要执行,这和改革没关系,加碘是在生产环节,而改革是在流通环节。
流通环节盐价翻几番
在食盐流通环节,经过中盐和各级盐业公司经手,食盐价格翻了数倍。从零售价来看,一包400克的低钠碘盐的价格只有2元多,人们不会觉得它贵,但按这个价格计算每吨食盐的价格,就要高达数千元。食品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表示,实际市场上每吨算下来几乎没有4000元以下的,相比其成本,利润非常高。
一家民营盐业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说,一吨盐的出厂价大约为700元,即使加上包装和运输成本,也就是1000元左右,但是卖到市场上就是3125-4906元之间。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海盐厂盐民晒一吨盐,卖给食盐指定生产企业,只能拿到200到300元。生产企业加工后卖给盐业公司,每吨500到600元,盐业公司经调配供应后,卖给可销售食盐的商家每吨价格1000多元,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时,每吨价格超过3000元。
盐业专营体制下的垄断经营与盐政管理,不仅将一包盐从成本价到市场价翻了几番,还经常闹出不少笑话。最近爆出的两起“跨区买盐被罚”就是典型的例子。
河南信阳的黄先生在新郑市龙湖镇开了一家小餐馆,因为店铺搬迁,他从郑州市带了半箱之前没用完的盐,被新郑市盐业管理局认定为“跨区域用盐”,没收部分食盐并处罚款200元。另一桩事是徐州新沂市一家大排档老板老陈从连云港带回1公斤盐,被罚了5000元。
2014年可谓盐业改革年,今年4月21日国家发改委公告宣布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那次改革虽然未能达到“破除盐业垄断”的公众预期,但在7个月之后,到底迎来了破冰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