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年前一个春日的午后,外滩33号英领馆新馆竣工。旗帜迎风飘扬,欢庆的人们把香槟洒到奠基石上。英领馆得以落户外滩与首任驻沪总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有关。
卜舫济在1928年出版的《上海简史》中写到巴富尔的眼光。虽然当时英政府禁止领馆购地建屋,只允许租房,这位总领事却一直在寻觅合适的基地。1846年,他多次考察后终于看中位于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处的名为“李家场”的地块,并自己垫付了部分资金买下这块风水宝地。三年后,巴富尔的继任者阿利国(Rutherford Alcock)将领馆从上海老城迁到外滩。
虽然地理位置绝佳,但外滩英领馆的历史却充满波折。由于质量原因,1849年的馆舍在1852年即拆除重建,而第二代领馆又不幸毁于1870年的大火。两年后领馆举行盛大的奠基仪式,兴建今日尤存的第三代馆舍。
英文《北华捷报》报道,1872年仪式所用的正是1852年阿利国为第二代馆舍奠基时所用的盘子,但盘中硬币在英国先令之外又新增了港币和日本金币。
砖木结构的新馆造价6500英镑,由英国人格罗斯曼和鲍伊斯(Grossman & Boyce)在原址设计重建。建筑是维多利亚时代盛期的新文艺复兴风格,以连续的券廊为显著特征,门和窗洞表现为平券、圆券和半圆券的活泼变化,与外滩另一座19世纪建筑——6号通商银行小楼异曲同工。
这座西式建筑就地取材地使用了中式小青瓦,入口朝南,面向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米色领馆与一座精致的灰砖小楼由一条长廊相连,那是当年的领事住宅,现在是瑞士名表百达翡丽在上海的旗舰店。
黄浦区档案记载,“文革”期间英领馆撤离33号,后上海国旅等单位入驻。2003年面积近23万平方米的外滩源项目启动,包含圆明园路、虎丘路和北京东路的几十幢历史建筑。33号在这次改造中变身为“外滩源壹号金融家俱乐部”。
项目总指挥傅胜毅回忆10年前的33号,因为“花园里搭建了很多房子,券廊都被封掉了,好像一颗‘蒙尘的明珠’。”
负责设计的是成功改造外滩18号的意大利设计师菲利普。他在建筑中央塑造了一个开放式中庭,保留精美地砖和铸铁楼梯的同时,为米色小楼的室内添加了暖色调和柔美的装饰。拆除了18000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后,昔日领馆偌大的花园渐渐恢复生机。园中27棵珍贵古树完好保留,包括苏格兰植物学家福钦(Robert Fortune)赠送的有200年树龄的广玉兰。1843年上海开埠才几天,这位日后从中国带走包括茶叶种子等大量植物样本的福钦先生就到访了。
在1847年出版的名作《漫游华北三年》中,这位和巴富尔一样富有眼光的西人将上海称为“伟大的门户”。“庞大的国内贸易,便利的长江和运河运输,通过此地运送茶叶和丝绸比广州要迅捷得多,而这里又有我国棉纺制造业的广阔市场……毫无疑问过一两年上海不仅会超过广州,而且会变成一个地位更加显赫的城市。”
权力和财富总是易逝,但建筑与绿树往往长留人间。在33号米色小楼前的花园里,植物学家赠送的广玉兰树青葱依旧。他预言上海未来的那些话,虽已成真,却仿佛还墨迹未干。
(插图:外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昨天:英国驻沪领事馆
今天:外滩源1号
地址:中山东一路33号
建于:1872年
建筑风格:维多利亚时代盛期的新文艺复兴风格
建筑师:格罗斯曼和鲍伊斯(Grossman & Boy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