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不仅是显示时间的工具,更能展现城市文化底蕴~~~
不仅是显示时间的工具,更能展现城市文化底蕴~~~
不仅是显示时间的工具,更能展现城市文化底蕴~~~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仅是显示时间的工具,更能展现城市文化底蕴
复建上海街钟提案盼政府“点赞”
李惟玮 江跃中
■ 威海路延安中路交会处的街钟在秋意衬托下更具艺术气息 陶磊 摄
  本报讯 (通讯员 李惟玮 记者 江跃中)现在人们要在公共场所看时间,除了自己的手机、手表,主要就是借助于地铁上、公交车站上的移动电视,或是广场等人流密集处的大型电子显示屏。市政协委员董亚明、胡钧却觉得,这样的公共空间总缺少了点什么——文化底蕴。在近日举行的“关于设立更多街钟的建议”的提案办理协商会上,董亚明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街钟不仅是显示时间的工具,更是装饰街道、在公共空间展现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载体。他认为,建设街钟、建后维护管理的工作应该交给政府,或由政府引导相关企业,恢复一些市民喜闻乐见的街钟。 

  上海曾是一个“钟”的世界,在建筑物上设置时钟在上海有久远的历史。早在1853年,董家渡天主堂就设置了上海第一只建筑自鸣钟,外滩、曾经的苏州河边、第三代海关大厦都可听到钟楼和塔上自鸣钟的悠远声响。上海也曾有十几处建筑自鸣钟,但因为较高的维修成本而不再建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曾在市中心外围的一些工厂和居住区的建筑外墙上建石英钟为市民显示时间。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道路两侧也曾有街钟,但维护不便、时钟渐渐有了误差成了摆设而被拆除;而在建筑顶部设置的那些时钟随着楼越“长”越高,也逐渐消失了。

  董亚明表明了他与胡钧委员提出“设立更多街钟”提案的初衷:上海海关大楼是1893年建成、由英国建筑师设计的著名建筑,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不仅仅成为上海地标性建筑而且为上海人民和游客显示时间,而如今站在上海繁华的市中心街道上,四下一望,很少能一眼就看到街钟。 

  协商会上,市规土局总工程师俞斯佳提到,上海目前有个“公共文化季”,是将城市中改造、更新的公共项目设施向市民展览,展出中由市民投票,得票高的项目可以在上海各处落地开花,“也可以给艺术家、设计师出题,让他们在这些能够展现上海城市特色和文化的项目上放置时钟,既实用,又美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读者之声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新民资讯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化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长三角
   第A23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24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B01版:健康园
   第B02版:养生/健康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B06版:热点/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复建上海街钟提案盼政府“点赞”
中国表缺“中国芯”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6复建上海街钟提案盼政府“点赞” 2014-11-24 2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