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曾是一个“钟”的世界,在建筑物上设置时钟在上海有久远的历史。早在1853年,董家渡天主堂就设置了上海第一只建筑自鸣钟,外滩、曾经的苏州河边、第三代海关大厦都可听到钟楼和塔上自鸣钟的悠远声响。上海也曾有十几处建筑自鸣钟,但因为较高的维修成本而不再建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曾在市中心外围的一些工厂和居住区的建筑外墙上建石英钟为市民显示时间。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道路两侧也曾有街钟,但维护不便、时钟渐渐有了误差成了摆设而被拆除;而在建筑顶部设置的那些时钟随着楼越“长”越高,也逐渐消失了。
董亚明表明了他与胡钧委员提出“设立更多街钟”提案的初衷:上海海关大楼是1893年建成、由英国建筑师设计的著名建筑,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不仅仅成为上海地标性建筑而且为上海人民和游客显示时间,而如今站在上海繁华的市中心街道上,四下一望,很少能一眼就看到街钟。
协商会上,市规土局总工程师俞斯佳提到,上海目前有个“公共文化季”,是将城市中改造、更新的公共项目设施向市民展览,展出中由市民投票,得票高的项目可以在上海各处落地开花,“也可以给艺术家、设计师出题,让他们在这些能够展现上海城市特色和文化的项目上放置时钟,既实用,又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