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电影掀热潮
传统文学作品一直与电影剧本相依相辅,导演张艺谋正是改编文学作品的践行者,他曾将莫言的《红高粱》搬上大银幕,后又陆续将余华、毕飞宇等作家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
如今,知名小说改编电影再度开启“黄金时代”。这两年陆续有《白鹿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等小说改编成电影。今年开拍或上映的电影中,也有大批作品改编自著名小说:张艺谋的《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陈凯歌的贺岁片《道士下山》改编自徐浩峰的同名小说,而娄烨的《推拿》正是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即将上映的《匆匆那年》也改编自九夜茴的小说。此外,拥有大量读者的畅销小说《盗墓笔记》《鬼吹灯》都将被搬上大银幕,改编自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系列的电影也于日前宣布启动。而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狼图腾》同样改编自畅销小说,影片将于2015年大年初一正式公映。
粉丝量多有优势
无可否认,知名小说改编电影,更有利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原著可能读起来枯燥,但电影则富有动态感,形象更逼真。对于一些体量过大的原著小说,有些读者很难读完长长的原著,但改编成电影后更能引起读者兴趣。例如去年首次触电做导演的赵薇,通过改编辛夷坞的同名小说《致青春》迅速引发追捧热潮;电影《小时代》系列虽然口碑欠佳,但3部的总票房超过13亿元,其原著小说的读者达3000万人,成为票房的有力保证。
在金牌制作人、导演赵浚凯看来,经典文学作品的知名度会让影片具有不可比拟的宣传优势。他举了两个例子,例如张艺谋改编自《陆犯焉识》的影片《归来》,用近3亿元票房刷新了国产文艺片票房纪录,除却张艺谋本身对文艺片驾轻就熟的功力之外,另一方面严歌苓的原著小说原本就拥有大批读者,这也为电影创造了很多潜在观众。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已经拍摄完毕的《狼图腾》,其原著小说已在中国内地再版150多次,被翻译成41个语种,行销111多个国家和地区,因而该片在拍摄初期就引发了海内外媒体的强烈关注。
剧本容易陷雷区
不少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虽有观众基础,但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同时也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广为人知的作品。由于小说和电影的媒介性质、展现手法大相径庭,文字的想象空间远大于影像,导致电影重现非常困难。例如王全安将陈忠实的《白鹿原》搬上大银幕后惨遭诟病,他不仅未能抓住原著的精髓,更是将一部厚重的文学作品拍成了《田小蛾传》。而科幻小说《三体》改编之路也异常艰辛,原作者刘慈欣坦言影片很难拍,“一般面向大众的电影,主题应该比较主流,但《三体》的主题难以表现,我担心是不是能够被观众所接受。”
影评人李星文对传统文学改编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有些影视作品胡删乱改,挂羊头卖狗肉,不尊重原作的精神也罢,有的连自己的创作力也不尊重。”比如今年1月份上映的甄子丹主演的3D版《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被不少网友吐槽故事烂、特效差。李星文指出,现在不缺好导演、好编剧,缺的是好心态。“现在大家都把影视作品当作生意,都想着挣快钱,这种心态是没法把慢工细活的传统文学改编好的。”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