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总是无情地抛人而去!时光也抹去了不少靓丽的金色,不过,它有时也能让人在回首往事时感觉美好。故哲人言:“回忆似金。”
信然!在我中年时,命运让我有机会遇到一代报人林放先生,由此留下的一段回忆实在太珍贵了!要说这样一位《新民晚报》的创办人、大师级的杂文家(一生写作杂文近万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延安一月》作者,想象中总该是气宇轩昂、举步不凡的人物,但我看到的却只是一位极为平凡、普通的老人。穿一身蓝布中山装,常脚蹬布鞋,脸上挂着谦和、愉快的表情,透出内心的平静。这是一位宅心仁慈善良,可以信赖、让人细细倾诉的长者。对!他一直关怀着百姓冷暖,不时仗义执言,使其《未晚谈》等成为我国杂文的经典;他以报业伟绩成为新闻人道德文章的楷模。
在《新民晚报》停办阶段,他从“干校”毕业奉调回沪,分配到我服务的出版社,先在资料室,后被任命为副社长、社长。这时,他看中了我所在编辑室靠窗的位子作为办公地安顿下来,这就使我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他,感受了一代报人的风貌。
他确实是一个平民化的人,朴质无华,崇尚简约;讲话也是细声细气,有商有量,永远把你当成一位朋友似的。一天,来上班了,说坐15路公交车挤掉了皮夹子,要借点下班回家的车钱,原来他虽为社长,却一直不肯用小车(直至后来当了市政协副主席,也不用专车);同时我们还听说1956年时,单位为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曾分配他市区花园住宅一套,但他硬是不搬,把它让给了同事张林岚(一张),因他舍不得离开虹口溧阳路瑞康里的叔伯阿姨邻居们。张林岚说,每到夏天乘凉,他就光了膀子,摇把蒲扇,坐在小板凳上跟大家拉家常、说新闻,而谁也不把他当作名人。再说,平时单位用餐还是喜欢食堂搪瓷碗,吃好,用自来水冲洗,再用开水烫一下,算是消毒,然后放进写字桌旁小橱,备下顿再用;中午,往往摊开一张席子,席地而卧,呼呼入睡。他平时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文汇读书周报》等,统由自己花费订阅,其自律之严格至此。还有,他谢绝在家中安装电话。1958年1月的一个冬夜,毛泽东在杭州汪庄突然想起邀请他和周谷城、谈家桢来聊天,工作人员电话打到市委统战部,一时忙坏了那里的干部,为了找他不得不打听住处上门而大费周折。
一天,编辑室几位同事要趁周日休息去市郊松江游玩,大家邀请他一起去,他欣然答应。第二天,拄了拐杖,还带上干粮和我们一起出发登上去松江的小火车,我们玩了醉白池、方塔等,有说有笑,入晚才兴尽而归。
他说过“有书赶快读”的话。知道我常跑书店,就要我代买点书,说有一本王利器辑校的《历代笑话集》,要我看到就代买,说写文章可以用得上;此外,还代买过些小人书,说给妻子翻着解闷。每回总执意还书钱,说你零花钱不多的,不要送我。
不久,领导要我编一本《彩图俗语辞典》,我接受了任务后,拟出了词目单,分头约人编写。想到要扩大书的影响,就想请他写个序。这时,他已回到报社了,因妻子去世,和他女儿住一起,因挤不下才搬去吴兴路新家。我和一位女同事一起去拜访他,一看,房间还是石灰墙、水泥地,一点没有装修过,所用台灯竟是一个从旧货摊上淘来的车床上用过的旧车灯。当时,他虽忙于筹备报纸复刊事务,但还是爽快地应允了,不几天,就交来了稿件,他说:俗语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口头语,生动、形象,生命力强,又往往具有“俗不伤雅”的特点,学习掌握了可以提高说话、文章的表达力,使语言深刻更有说服力……《彩图俗语辞典》和他签赠的《世象杂谈》、《未晚谈》等成为我藏书中的最爱。
记得有一天,他打来了电话,约我们几人去晚报新大楼参观,并借此机会叙旧云云。中午,他和束纫秋、冯英子等还自摸腰包,请我们吃了午饭。席间,还勉励我以后坚持写作,说:编辑写作,可以体会作者创作时的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