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上海应该是一个空间极其开阔的城市,因为上海有无数的“广场”,香港广场、来福士广场、大上海时代广场……“广场”的叫法,一度困惑了我很久。
这些连地面停车场都没有的高楼之所以叫“广场”,是因为它们的洋名叫plaza。其实翻字典的话,plaza除了指西班牙城镇的广场,更多是市场、购物中心的意思。购物中心叫成“广场”,应是从香港开始的,所谓时代广场、太古广场等等。大陆改革开放,各种各样的“广场”也跟着叫开了,不管对不对,听着霸气、大气就好。近些年似乎发现一幢直挺挺的大楼叫广场实在有些不妥,“中心”的叫法开始流行起来,如嘉里中心、上海中心。
再说“官方网站”一词,也让我很是不解。你说国务院或者上海市政府,办个网站叫“官方网站”也就罢了,一个做珍珠奶茶外卖的、一个做快递的,有什么“官方背景”,办个网站也叫官方网站?要说根源还在英文原词official website。official英文里有官方的意思,早期翻译者直接就拿来用了,其实按其英文原意,更接近的是“权威的”“正式的”的词意,并无“政府相关的”“官方的”之谓。但可能“官方的”听着很霸气,一时也无更“信达雅”的翻译,也就这么叫开了。
说起来大家都叫得这么顺溜了,你还去细究什么源头,实在是无聊的事。其实琢磨这两个词是想到国人某种程度上“随大流”“不求甚解”的老毛病。如果从语文上来说,中文当中这样的误读、误用更是不胜枚举了。比如亚洲,现在除了新闻播音员,基本都念成“雅州”,翻字典至今没有这种读法,大概又是学了香港或台湾的腔调。再比如“空穴来风”,原意是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在都指代无中生有的消息、谣言。如果更深奥一点的用词,如现在媒体上很喜欢用的“殇”这个字,用以指代重大的、国家层面的伤痛,但准确的原意是为国战死的人。
当然语言有其时代性,是在不断地创造和演变中的。但如果我们语言的流变,较少是因为创造,更多是因为不求甚解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有如今一些“网络语言”的粗陋编造,那想想后世的人研究我们历史和语言时的感受,实在也是一个挺尴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