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了一天到家,听到如下对话:“妈妈对不起,今天我在幼儿园吃饭又是最后一名。”“没事没事,妈妈相信你好棒的!”对,这位妈妈,和当年那个说“我的儿子必须保三争一”的女士是同一人。
我们每一个,都有那么数十年为了排名苦苦挣扎,大概也都经历过红榜白榜,经历过快班慢班,经历过老师拿着考卷按照名次分发的学生时代……第一名第二名还是最后一名倒数第二名,构筑了青春期所有的尊严与耻辱。
这样被视作理所当然、实则激进的价值观,到底还是在自己有了一个各方面指数与表现均平平凡凡的小男生之后,呼啦啦地塌陷了:人家会背秦时明月汉时关又怎么样啊,我们家小孩天天都很高兴啊;人家会对妈妈说“Merry Christmas”又怎么样啊,我们家儿子会偷吃藏得很好的葡萄干;甚至还在老一辈指摘时,说出了“我现在通宵复习玩命考个研究生文凭,就是为了我儿以后不用通宵复习玩命考个研究生文凭”这样导向性错误的气话来。
不去早教,因为不希望当他回首童年时会因为虚度光阴天天上课而懊恼悔恨;不攻英语,因为没有人可以证明人生的幸福感与词汇量有直接的关系;以后也不必进名校,因为生长在那些说完“没复习啊要挂了啊”扭头就考满分的超优生之中,人很难不对自己平凡的智力产生深度自责;更不必名垂青史,因为那些能在史书上签到的人大多得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理论上说,一个男孩子,小时候不尖叫、不奔跑,懂得礼仪、好学多问、进退得宜;一个男人,最重要是正直、坚强、乐观、有爱、感恩——至于其他虚名假利,心若高飞,应不必计较那些留在地上的痕迹。
喜欢马兆骏的《第二名也无所谓》这首歌,他唱道:“大家都想得第一,你到底累不累,第二名也无所谓,人尽其责,问心无愧”,当父母的还仅存一丝“攀比”,那么,应该是希望小朋友的人生,活得比大多数人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