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夜光杯”,看了王恩科先生的《临池拾语》和《前行与回归》等谈论书法的文章,也想对书道谈一些想法。
“熔铸古人,自成一家。”是清代书家何绍基学书论书的一个观点。记得15年前,将收藏的何绍基临《石门颂》523字的墨迹,影印出版时,经张森老师引荐,请书法理论家翁闿运先生作跋。于是便有机会聆听翁先生论书:“何道州论书,化篆分入楷,无妙不臻。所临汉碑,取意不取形,全是自运。可见化隶入真之门法。右军临钟繇丙舍帖书,与钟书迥异,其法已道在前也。”先生极有见解的后跋,令我心中一亮。我在作前言时写道:“何绍基在临写的结体上,充分地显示了《石门颂》横空出世,热烈奔放,具刘邦《大风歌》雄厚爽直之韵味。纵观全书,法度严谨,沉稳凝重,气韵豪放,神融笔畅,集千年书法之大成,是大学问家,大革新家的书法艺术……”何绍基一生,尤以书名最著,被誉“数百年书法与斯一振”。其学书又最勤,至老不辍,“日课五百字,大如碗,横及篆隶。”于是便懂得何绍基的书法,在熔铸古人法书上练出来的;是自成一家书法后被公认的。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在书写上,对线条有着极其规范的要求。不仅要使线条圆润,且有变化,还要使线条,在书写时充满着丰富的情感,成为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符号。明代书家董其昌,学书数十年,在遍临晋唐宋元各家法书后感慨道:“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15字的书论,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家书法的审美取向,不仅奠定了董其昌书理家的地位,而且还为后人学书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于是我理解了,书法是独立情感的艺术。书法的线条是简单的,又是丰富的,让人在简单的线条中,感受其独立情感的内涵美;书法是相互关照的艺术。书法的线条是灵动的,又是和谐的,让人在灵动的线条中,感受其相互关照的和谐美;书法是整体效果的艺术。书法的线条是复杂的,又是协调的,让人在复杂的线条中,感受其整体协调的清静美。每年总要外出游山玩水,好山好水看多了便知道:好山总是青青的,绿绿的;好水总是清清的,静静的。于是在欣赏古人书画作品时便发现:好作品总是干净的,宁静的。于是便有了鉴赏心语:“好山好水,山青水清;好书好画,干净宁静。”
书道漫漫,学书者贵在独立门户。早年听过一个故事:有位好事者,偷偷把鹰巢里的蛋,换成鸡蛋。小鸡孵出来后,鹰便精心喂养着,鸡长大后,不肯离巢。于是鹰便把鸡抓到半空中,松开鹰爪,让鸡飞翔,鸡直扑扑往下掉,快掉到地面时,鹰便把鸡抓起,又飞到半空中,又松开鹰爪,让鸡飞翔,鸡又直扑扑往下掉,又快掉近地面时,鹰又把鸡抓起,又飞向空中。如此三番后,鹰发现自己的“后代”,确实飞不起来时,便扬长而去了。学书,是在漫漫书道上,为求单飞,成为翱翔天空,自由飞翔的鹰,否则就成了飞不起来的鸡。多年学书,让我坚信:鹰,有时飞得比鸡低,鹰永远是鹰;鸡,有时飞得比鹰高,鸡永远是鸡。这也是学书必须明白的一个基本理念。
书道道法法意临,法书书律律自在。多年学书,悟得两句心语。认识了写字,好比行走在漫漫的书道上。得书道之法,贵在用意临写,行走出自己的书风;懂得了写字,又像反省在严严的书律前。守法书之律,必须按律书写,方写出自己的心画。于是明白了,中国书法之美,美在线条的圆润与想象,它们是静止的,又是跳跃的,让人在想象中看到了静美;中国书法之魅,美在线条的灵动与和谐,它们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让人在灵动中知道了和美。也许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也许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独立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