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的郑阿婆因脑梗后遗症瘫痪在床多年,照料她的老伴也于近日离世,虽然现在日常生活由保姆帮忙照顾,但郑阿婆一直闷闷不乐。“我们上门服务的内容,第一步就是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再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培训。”戴理英是任职于上海健北护理站的一名护理医生,当她第一次跟着居委会主任来到郑阿婆家里时,就发现老人的家属对老人的日常护理存在误区:“子女虽然十分孝顺,请了保姆照顾老人,但保姆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常常事倍功半。”在详细询问了郑阿婆的身体情况和生活习惯后,戴理英给保姆和老人子女上了一堂“护理课”,从卧床翻身的方法到饭后拍背预防支气管炎,从血压血糖的测量到清洁身体的注意事项,手把手的教导让他们恍然大悟,照顾一名瘫痪老人原来需要掌握这么多专业护理知识。在培训过程中,细心的戴理英发现郑阿婆情绪较为低落,便主动和郑阿婆谈心聊天,倾听她诉说心中的苦闷。郑阿婆的子女发现,交了戴理英这个“新朋友”,郑阿婆不仅在生活质量上提高了不少,连心情也一天天开朗起来了。
临汾路街道此次试行的失能失智老人照料者上门培训项目,预计在一年时间内,每月两次上门提供不少于36小时的指导服务,并将为受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社区中不少老人需要专业护理照料,但实际存在种种困难,老人的这一需求难以被满足。”街道民政科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启动该项目的初衷,“我们就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家属护理知识和手法,让老人在家里就能得到专业护理,项目运行以来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明年,临汾路街道还将进一步推广这些试点项目、创新开展更多项目,倾力创建老年宜居社区。
通讯员 吴晶晶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