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是一家爱心施粥点。这样的爱心施粥点分布在温州的街头有10多个,每天至少有3000多人免费感受到“粥暖温州”的爱心。
夏送茯茶冬施粥
温州市华盖山东麓,环城东路与江滨路交叉处,一棵浓荫蔽天的百年榕树生机勃勃。大树下,一栋200多平米的朱红、通透的大开间亭式房赫然醒目。这里,每天清早灯火通明,热气腾腾,人声鼎沸,每天到这里喝粥者络绎不绝。屋里屋外10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和10位志愿者将半夜里熬制好的粥菜、汤圆运到这里,一个个紧张地忙碌着舀粥、配菜,击鼓传花般将一碗碗热乎乎的粥菜、汤圆端送到排队人群手里,食者个个绽着笑容,心里暖洋洋的。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温州的“红日亭”免费施粥亭。
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温州市叶宝春、王夏兰、孙兰香等五六位退休老人萌于原始、淳朴的爱心,自发买来淡竹叶、夏枯草、茯苓皮等多种中草药,熬制成降伏暑气的凉茶,在一处名叫“红日亭”的路边凉亭免费供路人饮用,以消渴解暑。
到了2006年,红日亭志愿服务的老人数量增加到26人。其间老人们从夏季供应茯茶扩增到秋冬施粥,还根据四季节气和民间习俗免费向路人供应芥菜饭、清明饼、端午粽、中秋月饼、冬至汤圆、腊月糖糕等食品、点心。这一善举一做就是40年,每日风雨无阻。施粥量每天多达80多斤大米,煮18大锅粥,茶水每天烧一两吨,惠及600来人。食粥者大多是外来务工者、生活清贫者、孤寡老人、城市清洁工和过往行人等。
众人拾柴火焰高
红日亭的老人告诉记者,每日施粥用的大米、小菜、燃气、油料等开支不小,如今光是大米和小菜的花费一天差不多就要600多元,一年下来需20-30多万元。起先“小大小闹”时全是老人们自掏腰包无私捐送,后来因声名在外感染了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
2011年10月27日,市民谢彩弟老人90岁大寿作出惊人之举,把子女给她做寿的3万多元宴庆款、140斤长寿面、两个一米多高的特制九层蛋糕全部捐给红日亭,向社会及过往市民连续免费施粥9天,与700多周边民众及路人分享长寿面和蛋糕。
有一个场面至今仍深深印在红日亭老人及许多人的脑海中:2012年7月7日,温州街头出现两位中年妇女,她们手提装满钱的黑色袋子,开着红色小轿车,沿大街小巷寻找伏茶点送钱,最后在红日亭捐款6万元,不留姓名,不发一言,放下钱就离开了。
红日亭负责管理财物的孙兰香说,如今红日亭的“爱心粥”已被社会包了,捐米、捐菜、捐油、捐款不计其数,有的人成吨成车运来大米、食品,他们中有无数不留名的好心人,有企事业、机关、部队,还有海外华侨等。
张和平 吴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