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岁老战士施平的传奇人生(4)
包汉中 汪祥云
■ 施平近影
  ◆ 包汉中 汪祥云

  北京农大蔡旭教授“小麦事件”合理地处理了,但是,两个学派之间的争论并没有随之解决。这个争论,直至1956年夏中共中央宣传部在青岛召开的遗传学座谈会上,才改变了过去几年来片面突出米丘林学派、压制摩尔根学派的状况。青岛遗传学会议通过“双百方针”正确解决了这个难题。施平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指定为大会中共党组书记。这次会议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注意,在苏联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一次有着重要意义的会议。

  施平参加“青岛遗传学会议”后回到北京农大,将遗传学分为遗传I(摩尔根遗传学)、遗传II(米丘林遗传学)两个教研组,使两个学派在比较和谐的气氛与同等机会的条件下开展工作,两个学派均可开课讲学和进行科学研究,在科学实验的进程中解决是非问题。

  在北京农大初创之际,施平与孙晓村校长,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但是不久,施平就受到“左”倾错误的迫害,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帽子,撤销了他北京农大党委书记、代校长职务和北京市人大代表资格。1962年,上级党委根据施平提出的申诉,摘掉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取消了“撤销党内外职务”的处分。

  共和国建立初,施平在北京农大所创造的业绩,直至今天仍为人们交口赞赏。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称施平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开拓者。  

  上书中央

  为王申酉冤案平反昭雪

  “文革”期间,施平遭受严重迫害,坐牢四年零一百天,出狱后还被劳改两年,直到“四人帮”粉碎后才得到彻底平反。1978年7月,他调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后又兼任校务委员会主任。他在华东师大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开拓性工作。

  “文革”十年,华东师大是上海的重灾区之一,教学受到严重破坏,大批知识分子被批斗、受迫害,其中被立案审查的就有500多人,非正常死亡的有30多人。施平到任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彻底平反冤假错案。在一次全校大会上,他大声疾呼:“平反冤假错案一分钟也不能耽误。粉碎‘四人帮’以后仍让一些同志继续生活在冤假错案的痛苦中,简直是犯罪行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冒着风险冲破阻力为王申酉冤案平反昭雪。

  王申酉原是华东师大物理系学生。他于1962年以优异成绩考进华师大后,一直勤奋好学,认真阅读马列主义原著,学习时勤于思考,形成了很多在当时很有超前意识的真知灼见。早在60年代中期起,他就明确提出反对个人迷信,纠正反右派、反右倾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错误。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他主张要尊重客观规律,发展商品经济,打破闭关锁国,实行对外开放等。王申酉的这些独到见解,涉及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除个别情绪化语言有失偏颇外,大多是精深正确的。但十分可惜,1976年9月,王申酉被作为反革命分子逮捕,后于1977年4月枪决,年仅32岁。

  1978年8月1日,施平接到一位毕业研究生来信,信中反映王申酉一案可能有错,希望查处。这件事是在粉碎“四人帮”半年后发生的,究竟应不应该再作调查,施平虽产生犹疑,但他还是多了一层思考,决定进行调查。施平详细阅读了王申酉的档案材料后,大吃一惊,深感这是一件莫大冤案,决心为王申酉平反昭雪。施平很清楚此案要翻过来太难、太险,然而不翻过来,不仅关系到王申酉个人的名誉,而且还涉及许多原则性问题。于是,施平决定用党章赋予共产党员的权利,以他个人名义直接给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写信,要求为王申酉平反。

  没多久,在党中央的直接过问下,王申酉案进行了重新审理并作出结论:王申酉同志是一个好青年,没有死于“四人帮”横行时期,而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被处决,是不幸事件,应做好为王申酉同志平反昭雪和吸取沉痛教训等工作。1981年4月3日,中共上海市委召开了为王申酉平反昭雪的全市性千人大会,大会由市委书记钟民主持,市委书记夏征农在讲话中指出:“王申酉同志是一位勤奋好学,追求真理,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的好青年、好同志。”施平也在会上代表王申酉案件调查领导小组报告了此冤案形成过程,并代表学校对王申酉同志被冤杀表示沉痛悼念,对王申酉家属表示深切慰问。他还亲自主持对家属的善后工作,他动情地对王申酉的父亲说:“你养了个了不起的儿子。”王申酉的父亲感动得当场流下了眼泪。

  广纳贤才

  首创民主推荐副校长

  1978年,华东师大正副校长共七位,他们都具有较高的领导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但年龄结构偏大。其中年龄最大者74岁,最小的56岁,平均年龄63岁,而且有的领导兼职过多。施平感到选拔中青年干部已是当务之急。他认为在华东师大完全有可能从四五十岁左右的教师和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他说:“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扩大视野,树立新的用人观点,克服极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克服轻视知识分子和论资排辈的错误观念,那么人才就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为此,施平提出了由群众在全校中青年教师中民主推荐出一位副校长的新设想。有些同志对此疑虑重重,他们说,我国高等院校正副校长历来由上级组织任命,现在让群众来选举,违背组织原则。针对这些思想疑虑,施平多次召开会议,讲清民主推荐副校长的意义、条件和做法。施平说:“我们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民主推荐副校长,这是合理的;推荐出来后,还要经上级批准任命,也是合法的。既合理又合法,无可非议。”

  在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后,以教研室、科、组为单位推荐候选人,共提出了33名。校党委汇总群众意见,把提名比较集中的5名候选人由教职工讨论。经过几上几下反复酝酿,确定物理系主任袁运开为副校长候选人。最后经教职工代表会议通过,上报教育部审批。1979年4月7日,教育部党组任命时年49岁的袁运开为华东师大副校长,协助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袁运开上任后,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1984年他被任命为校长,后又连任一届,在校领导岗位上工作达13年之久。

  民主推荐校领导,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属于首创。之后,施平为了解决外语师资问题,更是大胆创新,敢于突破。

  1983年4月,施平奉命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常务副主任,兼任秘书长、党组副书记。这时他虽年逾古稀,但仍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直至1985年底离休。

  离休后的施平同志,依然与时同行,老有所进。他坚持每天读书看报,非常关注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勤于思考人民普遍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和敏感性的问题。离休后,他笔耕不辍、摄不停,先后出版了三本专著。如今,施平已是104岁的人瑞寿星。他的传奇一生和勇于作为、敢于担当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前。

  (摘自《上海滩》2014年第11期、第12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中国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文化新闻
   第A08版:运动汇
   第A09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0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1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A12版:新闻面对面
   第A13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专版
   第B16版:专版
百岁老战士施平的传奇人生(4)
宋庆龄与她的保健医生
第一商会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B05百岁老战士施平的传奇人生(4) 2015-01-18 2 2015年01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