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本报刊登了一篇报道《三家养老院一个人来管》,讲到养老机构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无独有偶,这几天我在参加杨浦区政协会议时,见到了担任区政协委员的养老院院长马明素。40出头的马院长还要厉害,管理了4家养老院!
马明素告诉我,一个人管4家养老院还能承受,因为每家养老院都有一支管理团队,只要把团队打造好了,就能正常运转。她最大的苦恼是护理员难寻。
马院长说,区总工会新开的民星第二敬老院要招19名护理员,半年中,跑掉了8个!她只能不停地招,不停地培训。事实上,全市的养老机构最紧缺的都是护理员,特别是好的护理员,难招难留。
护理员,俗称阿姨。她们是直接为老人服务的,老人在养老院过得好不好,主要就看阿姨怎么样。上海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市民对入住养老院的需求越来越大,市政府连续几年都确定了新增1万张床位的硬指标。然而,建床位容易,招阿姨难。护理员的主力军是四五十岁的外来女性,由于观念问题,不少人觉得这是跟屎尿打交道的活儿,低人一等,收入也没有钟点工高,年轻人不愿意干。另外,护理老人也是一项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并非人人都行。
让人担忧的是,再过一些年,现在这批四五十岁的外来女性干不动了,谁来当护理员?
相比之下,国外许多养老机构的护理员,年轻人不少。他们也不觉得照顾老人低人一等。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份和教师、护士、公司白领一样的寻常工作。
社会观念的改变,还有一个过程。不过,现在可以做的,首先是提高收入,让阿姨的工资达到上海市平均工资水平,另外,还要让她们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体面。马明素说,她给阿姨的工资平均每月4000左右,去年曾组织阿姨去外地二日游,尽管她们进了酒店不知道房门怎么开,不知道淋浴龙头怎么开,还是非常开心。还有,本市一些职校、高职是否也应该未雨绸缪,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培养一批有专业技能的护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