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冠心病的发病机理相似
刘杰教授介绍,45岁以上动脉就会逐渐开始发生硬化,动脉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了,老百姓比较熟悉的是冠心病,也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则常常被忽略,其实此病和冠心病发病机理相似,都是脂质沉积在血管内膜壁上,使血管硬化狭窄,以致血流不畅,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它的发病和年龄的增加、过于肥腻厚重的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尤其好发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因此它和冠心病一样,同样需要得到足够重视。
此病既可发生于双腿,也可单腿发病。其早期症状并不是那么明显,可能会被忽视,一般较早期时表现为腿麻、酸胀感、发凉。绝大部分患者是在中期或者更晚的时候才就诊。
临床上更多人是因为发生了“间歇性跛行”才去就诊。所谓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者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于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以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者消失,病人仍可以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以后,上述症状会再度出现。刘杰教授提醒,一旦出现这种症状,就要及时到血管外科做排查,切勿错过治疗时机。
再严重些的患者会出现“静息痛”,即在夜间或者静态下也会发生下肢疼痛。如果任由其发展,很可能就会导致肢体的溃疡,发生坏死。一旦组织发生坏死,就比较难以挽回,治疗起来非常麻烦,还不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寻求专业诊断少走弯路
对普通百姓而言,要判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有难度的。临床上容易与之混淆的是骨关节炎。以扪及足背动脉的搏动为例,骨关节炎的足背动脉搏动一般良好,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足背动脉会有所减弱或者消失。此外,骨关节炎患者一走路就会疼痛,但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则是走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生疼痛。
还有一个与之“牵扯不清”的疾病是糖尿病足。刘杰教授告知,其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糖尿病足并没有严格的界限,都是下肢动脉闭塞导致的缺血性疾病。但是糖尿病对血管和神经都会造成损害。现在将糖尿病足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筛选出来,目的是使接下来的治疗更加细化。
需要提醒的是,影像学的检查对于下一步的治疗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血管的CT成像,还是血管的核磁共振成像,都有其各自的价值,患者不要排斥进一步检查,只有在对病情了如指掌的情况下,治疗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防病重细节 保养要适度
刘杰教授指出,从理论上说任何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都会老化。但是如果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就可以让血管老化得慢一点,也完全可以缓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因此,建议大家远离烟草,饮食结构合理,荤素搭配,粗细搭配,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适度锻炼,包括患者也应该有一定的运动量。“功能锻炼”让患者能够逐渐耐受缺血的程度,加快建立侧枝循环,避免远端缺血坏死,但是运动方案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不能过量。
患者要时刻注意保暖,但热敷要慎重,有时是非常不适宜的,因为有些患者下肢已经濒临坏死,热敷温度过高的话,不但不能起到保养作用,反而会导致进一步缺血,加快组织坏死。
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都会慢慢对动脉产生不良影响,到最后破坏各种脏器。已经患有慢性病的人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找专业医师做正规治疗,延缓疾病进展,避免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正规治疗让病情控制得更好
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刘杰教授主张还没有对血管管腔产生严重影响的时候,就要进行治疗。首先改善生活细节,同时正规用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是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如果患者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话,加他汀类降脂药物,其目的是为了让斑块稳定,甚至有些患者的斑块可以缩小,希望病变发展慢一点。
对于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的严重症状,或者下肢组织濒临坏死,甚至已经坏死了,这个时候就要想办法开通患者的下肢血管,恢复下肢血供。刘杰教授介绍,以往的办法是动脉搭桥,其对患者损害相对较大,所以现在用得越来越少了。当前主要通过血管腔内的手术方法,比如用球囊将狭窄的地方撑开,或者放个支架,避免回缩,也是把血管通路再次开通的方法,目前使用最多。但支架毕竟是异物,放入血管后不再取出,会对血管产生一定刺激,包括以后患者的下肢活动还是会有所受限,所以又研制了更好的手术方法——“斑块旋切”,这种方法就像在动脉硬化闭塞的地方打一个隧道。“旋切”不放入异物优于放异物,因此主张用旋切治疗,既避免了异物的不良影响,也为复发后的二次治疗提供了条件。
动脉闭塞不可逆,再次发生内膜增生,导致斑块再次堵塞,仍是不能完全解决的难题,而新颖又有效的治疗方法始终在不断探索中。因此,门诊随访不可或缺,可以让医生观察到手术的效果,并且指导患者使用药物,从而让再次出现狭窄的机会延后。患者要坚持终身治疗,定期到门诊和医生交流,让自己的病情控制得更好。 柏豫 图 TP